【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092393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 【工作坊作业】初中地理工作坊 提亝者:学员梁文涛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提亝时间: xx-11-24 浏觅数( 23) 【推荐】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读图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 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

3、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A、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

4、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出示课件、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动画演示,得出启示】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5、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

6、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

7、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课件出示总结内容) 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xx-11-24 提亝者:学员张向阳浏觅(60)【推荐】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一节首都北京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的基本特

8、征,初步掌握分析和概括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2、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以及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职能的相互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头脑风暴”式活动,用词汇说说印象中的北京。 2、通过阅读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 3、通过讨论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水源)对北京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4、通过收集资料,说明北京的城市职能。 5、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理解北京经济结构的变化,简要分析其与城市职能的关系。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北京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重点: 北京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城市职能。 三、 难点: 初步了解地理位置与一个城市基本

9、区域特征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本章区域地理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本节又是本章的开头,因此,区域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所以,教师需讲述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基本知识。 区域地理的认识有实地直接考察和间接了解两种,而我们的教学属于后者,就需要学生搜集、运用资料。就需要讨论、识图、绘图等探究合作活动。因此,本章以学生探究合作,老师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 五、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等。 六、 课时安排: 本节共用两课时,“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特点”用一课时 七、 教学活动流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 (1) 歌唱我爱北京 _导入主题。 (2) 用词语概括你了解的北京。 (二)“京味

10、儿”文化: (1)同学看图说说这是介绍北京的的哪些方面? (2)读文段一自然段:分析、概括、归纳内容。 (三)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教师提问:北京市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怎样? (2)同学们看北京市地图,分析、归纳。教师板书。 (四)北京市的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水源有哪些?北京的地形是什么,地势怎样? (2)同学们看北京市地图分析归纳,教师板书。 (五)北京市的变迁: 1、讨论活动:相对位置对北京古城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北京与周围地区的相对位置(区位):北京是东北、西北、南方之间往来的交通要到在华北的交汇处。 2、同学们看图 E 说说北京的变迁。

11、 (几代古都城址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但是西南部优沼泽分布,距永定河较近所致,而永定河又经常泛滥。 (六)总结: 北京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美丽的大都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是中华人民 _的首都。 (七))作业: 1、相对位置对北京古城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几代古都城址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八、 板书: 历史文化传统 “京味儿”地方文化特色 自然地理特点: 纬度位置:40N 116E 海陆位置:三面环山,距渤海 150 公里 相对位置:华北平原北端、东北平原、内蒙

12、古高原的咽喉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地形(燕山、西山、华北平原北端)、 水源(潮河、白河、永定河) 【教学反思】: 一、教材地位和和作用: 地理环境的三大本质特征是区域性、整体性、动态性。本章“认识区域特征”就是认识中国地理区域特征的部分区域来认识“中国地理区域”。本章的“北京”、“台湾”、“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四个区域,由北而南,由点及面,由发达到落后来认识中国地理区域。都能体现这三大本质特征。 “首都北京”一节是本章的第一个学习区域,它要求学生了解北京主要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城市的特殊职能首都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哪里?”和“那里怎样?”两个主题的探究过程,就是

13、形成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首都北京”一节中“在哪里”体现在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上。它影响和决定了“北京”的“哪里怎样”。所以,本节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比“城城市的特殊职能首都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更重要,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地理位置”比“自然环境”重要。 二、重点和难点 由以上“地位和作用”分析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是:北京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城市职能。难点是:初步了解地理位置与一个城市基本区域特征的关系。关于“难点”的解决就必须突破“地理位置”再分析、理解“城市基本区域特征”,进而理清前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 三、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节“历史文化

14、传统、自然地理特点”安排 1 课时;“北京的城市职能”和“飞速发展的北京”安排 1 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学生第一次学习区域地理,因此方法的传授与理解成为本节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要求学生形成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的方法。 提亝者:学员胡文艳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提亝时间: xx-11-24 浏觅数( 4) 【推荐】 l 第 第 1 1 章 地球的运动与海陆分布 l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 1 1 课时) l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过程与方法】 1. 用实验方法观察地球自传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说出昼夜更替现象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了解自转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唯物观。 l 教学斱法:谈话法不认论法 l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癿斱向、周期和昼夜更替现象。 l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