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089099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8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1听听声音教案 课题 听听声音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重点 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老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板书课题)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选生活中的1

3、2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科学探索 (一)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小鸟声和汽车喇叭声为例): (说明:“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4、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声音,并记录。

5、 学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通过给声音分类,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用什么词汇才描述听到的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声音的是什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知道得很多,想要知道的也很多,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说明: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3. 科学拓展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生听乐

6、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 听听声音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

7、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 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

8、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看视频,说声音。 积极回答知道的声音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

9、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10、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

11、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 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3. 科学研讨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

12、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猜测答案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13、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20 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 m 拓宽新知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平均长度为15 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

14、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

15、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 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