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05518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参赛——《白杨礼赞》——李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 白杨礼赞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2、学 科:语文3、课 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一、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二、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及白杨树的资料。三、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理解作者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来组织文章的写作手法。2、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3、品味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2、训练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的能力。发展方面1、培养学

2、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白杨礼赞 ,这篇散文写于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作者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来组织文

3、章的写作手法。2、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3、品味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四、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散文。教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听朗诵录音,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层次间的关系,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4、在教学中教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经过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讨论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两者之间不仅是相同的地域黄土高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相同的品质,并逐一概括出二者之间品质的相似点,从而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现场构思短文,既不费很多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这一手法,从而学以致用。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要求学生边听边默唱, 义勇军进行曲是战火中诞生的爱国歌曲,每句歌词、每个音符都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呐喊,是全中国不屈民众的怒吼,是中华民族面对侵略时迸发的最激昂的号角,是千年古国从黑夜走向黎

5、明的钟声,是中华文明即将复兴的宣言。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看它又是如何赞美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意志的,它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写的白杨礼赞 。 (板书)2、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黄土高原的图片,并展示置身其中的傲然挺立的白杨的雄姿,让学生初步感受白杨的形象。展示预习1、准确朗读下列词语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出示投影,师生校对)无边无垠 旁逸斜出 潜滋暗长 倦怠 锤炼 倔强 坦荡如砥 纵横决荡 恹恹欲睡 婆娑 秀颀 虬枝2、交流收集到的作家资料及白杨图片。3、交流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提示:找出文中直接

6、对白杨树赞美的句子)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3、作者为什么会反复赞美白杨树呢?请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 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 上进的精神。讨论交流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呢? 作者又是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呢?学生圈点勾画,品味作者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讨论明确: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外形特征(干、枝、叶、皮);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2、作者明是赞美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明写树,实写人。从段5和段7 都能很

7、容易看出。3、作者是如何由赞美白杨树过渡到赞美人的呢? 讨论明确: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反问句,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

8、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深化,文章达到高潮。4、第七节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如果把它们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朗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明确:不好。因为反问句的语气远比陈述句来得强烈,一旦变为陈述句的话,意思虽然不变,但语气减弱,作者凝聚其中的情感就不浓了。5、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的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教师补充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使用象征手法的意图。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

9、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的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的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但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6、你认为在新时代“ 白杨树”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交流明确: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是北方抗日军民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志,外延到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课

10、堂拓展1、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小草、桥、蜡烛等等展开联想,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揭示其象征意义,寄寓一定的感情。2、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部分学生作品。布置作业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试着背下来。2、修改“课堂拓展 ”中的自己的作品,将其扩展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六、板书设计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北方的抗日军民 不平凡 外形特征(干枝叶皮) 象征 朴质(线索) 内部气质(倔强挺立 (托意于物) 坚强不屈不挠) 力求上进七、教学反思1、这篇散文结构严谨完美,通篇紧扣白杨树的“不平凡” ,把散文形散神不

11、散的特点表现得很突出。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点,应着重引导学生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教者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经过和时代背景之后,学生对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就容易很多,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把这一象征意义一层一层揭示出来的。作者既然对白杨树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要对白杨树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以达到与被象征物的神似,所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的语言就非常有必要。2、本教案中学生学以致用环节做得不够好,即对象征的手法掌握得还不够到位,托义于物运用得好是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学生在这一块处理时很是牵强、生涩、应该让学生课后多读类似的文章,并勤加练笔,相信假以时日,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