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

上传人:Lesl****ang 文档编号:150031330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PPTX 页数:78 大小:20.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 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公开课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art,10,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枢纽,是蕴藏和控制遗传信息的中心。遗传物质在其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何保证能够均分给子细胞?,概 述,形态/大小/数量/位置 体积:核质指数:细胞核体积占细胞质体积的比例。细胞核的体积约占细胞总体积的10%左右,这被认为是制约细胞最大体积的主要因素之一。 组成:间期核由核膜、核骨架、染色质和核仁四个部分组成。分裂期的核不完整。,第一节 核膜,Nuclear envelope,Structure: Double-membrane nuclear envelope surrounds the nucleus,一、核膜的

2、主要化学成分(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uclear envelope),蛋白质 65%75% 脂类次之 少量的DNA和RNA 所含酶类和脂类与内质网相似,电镜下,核膜是由两层互相平行的单位膜组成的双层膜结构。,二、核膜的亚微结构(The microstructure of nuclear envelope),核膜外层:面向细胞质,表面附有核糖体,部分与RER相连,其形态、组分及含有的酶的种类也与内质网无明显区别,故核膜也属于内膜系统的一部分。 核膜内层:面向细胞核,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通透性小于外层。,(一)内、外核膜,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内部充

3、满液态物质。可与内质网腔相通。,(二)核周间隙,内、外膜局部融合形成许多小孔,称为核孔(nuclear pore)。 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核膜上有30004000个核孔。 合成功能旺盛的细胞其核孔数目较多。,(三)核孔复合体,电镜下,核孔是一个复杂且有规律的盘状结构体系,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捕鱼笼式”的核孔复合体模型,1.胞质环 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一面,与外核膜相连,故称外环,环上有8条短的胞质纤维,对称分布,伸向细胞质。,2.核质环 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与内层核膜相连,又称内环,环上对称地连有8条细胞纤维,伸向核质,在纤维末端形成一个小环。这样

4、,核质面的核孔复合体就像一个捕鱼笼式的结构,故称为核篮。,“捕鱼笼式”的核孔复合体模型,3.辐 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其结构复杂。 4.中央栓 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推测它在核质交换中起一定的作用。,功能: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捕鱼笼式”的核孔复合体模型,Molecules enter and exit the nucleus through nuclear pore complex,(一)区域化作用 核膜作为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界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三、核膜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the nuclear envelo

5、pe),(二)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水分子,一些离子 (K+、Ca2+、Mg2+、Cl-等),分子质量5KDa以下的小分子 (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等),自由通过核膜,大分子物质和一些小颗粒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 核孔复合体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具有双向性和选择性。,核质: 1、成熟RNA;如:tRNA 、mRNA。2、核糖体大、小亚基。,质核: 1、DNA复制、RNA转录所需要的酶类。 2、染色体组装所需的蛋白质 3、核糖体蛋白。,核蛋白质的运输 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酸性热稳定蛋白。可同组蛋白H2A和H2B结合,协助核小体的装配。,亲核蛋白(核蛋白质):是一类在细胞质中合成,需要或能够进

6、入细胞核发挥功能的蛋白质。,NLS are present only in nuclear proteins: A typical NLS contains several consecutive basic amino acids (the positively charged AA: Lys, Arg),Normal pyruvate kinase: in cytosol,Chimeric pyruvate kinase containing SV40 NLS: in nucleus,Normal pyruvate kinase: in cytosol,Chimeric pyruvate

7、kinase containing SV40 NLS: in nucleus,Wild-type: T-antigen in nucleus,Mutant-type: T-antigen in cytosol,质核:核输入信号(NIS)。核孔复合体可识别核输入信号。,核输入信号(nuclear import signal, NIS):是亲核蛋白自身所携带的由4-8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序列,可以位于蛋白质的任何部位。不同的亲核蛋白的NIS有一定差异,但都富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以及脯氨酸。,生物大分子的双向运输,核质:核输出信号,核输出信号: 可能是RNA分子或与RNA分子结合的蛋

8、白质。 核孔复合体有识别RNA分子的受体。,(三)合成生物大分子 (四)在细胞分裂中参与染色体的定位与分离,核纤层是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的一层紧贴核膜内层的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网。 在细胞核内与核骨架相连,在细胞核外与中间纤维连接,构成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网架结构体系,整体观呈球形网络,切面观呈片层结构。,四、核纤层(nuclear lamina),组成核纤层的主要成分是核纤层蛋白,其实质就是一种中间纤维蛋白。 在脊椎动物中有3种类型:lamin A、B、C。核纤层蛋白属中间纤维,在细胞核中编织成纤维网络状,衬于内层核膜下面。,(一)核纤层的组成成分,核纤层从整体来看为球形网络,切面观为片

9、层结构。,lamin与核内膜上的镶嵌蛋白结合在一起, lamin和 lamin又挂靠着 lamin,染色质纤维一个或几个部位与lamin和lamin连接在一起,核纤层蛋白还可以与核基质中的蛋白质形成联接。,1.维持核膜的形态与染色质的核周锚定 2.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集关系密切 促成熟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使核纤层蛋白磷酸化,最终导致核纤层解体、核膜消失 3.参与细胞核的构建与DNA复制,(二)核纤层的功能,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Chromatin and chromosome,Chromatin (Interphase) Fibers, 10

10、-30nm in diameter, Dispersed through the nucleus. DNA+Proteins+RNA. Chromosomes (M phase) Cell division, these fibers condense and fold into larger, compact structure,Chromosomes exist in different states throughout the life of a cell,一、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分: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一)DNA,(二)组蛋白(histone),属碱

11、性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不要求特殊的核苷酸序列。 种类:H1、H2A、H2B、H3、H4;除H1外,其余4种组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功能: H1与染色质高级结构形成有关;其余四种组蛋白参与核小体核心颗粒的构成。 组蛋白对DNA复制、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三)非组蛋白(nonhistone),是染色质中除组蛋白以外所有蛋白质的统称,属酸性蛋白质,带负电荷。 非组蛋白可识别染色体上高度保守的特异DNA序列并与之结合,故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种类:种类繁多,含量少。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功能:非组蛋白能特异性解除组蛋白对DNA活性的抑止作用,促进DNA复制和转录。,二、染色质和染色体的

12、亚微结构,(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核小体(nucleosome)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组成:五种组蛋白和200bp左右的DNA组装形成。,核心颗粒:2(H2A、H2B、H3、H4)组成的八聚体 +1.75圈(约146bp)DNA 连接部:H1连接DNA(约60bp),(二)螺线管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二级结构,每6个核小体绕成一圈,形成螺线管(solenoid)。,(三)染色体的构建,染色体支架放射环结构模型,非组蛋白支架,襻 环,微 带,染色单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串 二级结构:螺线管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发现没有核小体

13、有丝分裂染色体仍可装配 Science23 Jun 2017:Vol. 356, Issue 6344, pp. 1284-1287 核小体是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但是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组装是否需要核小体装配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结合小鼠精子细胞核和去除组蛋白伴侣蛋白Asf1的非洲爪蟾卵提取物,发现在几乎不存在核小体时仍可形成染色单体类似结构,并且其上分布着多个不连续含有凝缩素(condensins)的中心轴。这一发现提示凝缩素在染色体装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其与核小体的功能互作。,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suppl/

14、2017/05/17/science.aam9702.DC1/aam9702-Shintomi-SM.pd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46685/,三、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Euchromatin and Heterochromatin ),(一)常染色质 一般位于核的中央。是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的DNA分子部分,由于其螺旋化程度低,所以着色较浅,具有转录活性,是经常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染色质。,(二)异染色质,多分布在核周缘,紧靠核内膜,少数与核仁相结合或散在于核中。是间期核中高度螺旋化的DNA分子部分,呈凝集状态,由于其螺旋化

15、程度高,所以着色很深,很少转录,功能上处于静止状态,是低活性的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在所有类型细胞的全部发育阶段中都为异染色质。常见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次缢痕等部位。不进行转录,可能与控制细胞分裂、分化及结构蛋白基因表达有关。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类型的细胞中或在细胞发育的一定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如:女性的X染色质(X小体/巴氏小体)。,Barr body in a womans cell,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比较,四、染色体(chromosome),(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描述染色体形态结构以中期染

16、色体为标准。,每一条中期染色体都是由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单体由一个DNA分子复制而来,彼此互称姐妹染色单体。,1.着丝粒和动粒 2.臂(p 、q) 3.次缢痕(副缢痕) 4.随体和随体柄 5.端粒 每条染色体都必须具备着丝粒、臂和端粒,(二)染色体的分类,根据着丝粒的相对位置,染色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四)染色体的数目与核型,不同物种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每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人类正常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可以配成23对。即:人类正常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细胞,2n46。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体细胞中全部中期染色体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第三节 核仁,Nucleolus,一、核仁的化学组成与超微结构,(一)核仁的化学组成 主要为蛋白质(80%)、RNA(1011%)、DNA(8%)和少量脂类。 蛋白质主要是核仁染色质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核糖体蛋白质、RNA聚合酶等; RNA主要为rRNA; DNA中主要是rRNA基因(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生物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