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938379 上传时间:2020-11-01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39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最新整理】(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1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 、 论语 、 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 1. 通假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 激”之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2. 一词多义 (1)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而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 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 3. 词类活用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2 患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 4. 古今异义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 具或中空的响器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鱼我所欲也 2. 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 4.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5. 行道之人弗受(弗:不) 6. 乞人不屑

3、也(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 8. 妻妾之奉(奉:侍奉) 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10. 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11.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12.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 13.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 15. 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6. 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17.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18.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3 1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 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4、 四、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4.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 6. 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五、重点句子默写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5、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 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 3.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4 祸我不躲避 4.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逃避祸 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

6、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 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 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8.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不也是可以停止了的吗? 9.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 了它。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 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 楚、赵、魏、韩、燕、宋、卫、

7、中山十二册。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 1. 故不错 意也(“错”通“措”,放置) 2. 仓 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三、词类活用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5 1. 轻 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 请广 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3.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 伏 尸二人,流 血千里(伏、流均为使动用法,使, 伏,使, 流) 四、一词多义 以 1. 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2. 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3. 徒以 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使 1. 秦王使 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2. 安陵君因使 唐

8、雎使 于秦。(动词,出使) 徒 1. 亦免冠徒 跣(动词,裸露) 2. 徒 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夫 1. 此庸夫 之怒也(读 f ,名词,指成年男子) 2. 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读f,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与 1. 轻寡人与 (通 欤,疑问语气助词 ) 2. 与 臣而将四矣 (连词,加,同 ) 五、古今异义 1. 虽然 ,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 下半 句多用“但是”、 “可是”、“却”等与它呼应 , 表示承认前边的事 , 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6 2.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与难相 对) 3. 长跪而谢

9、之(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 岂直 五百里哉(古:只 , 仅仅。今:不弯曲,成直线) 5. 秦王色挠 (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 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1.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2. 休祲降于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休祲于天降”) 七、重点词语解释 不辱 使命(辱没、辜负)易 安陵(交换) 其许 寡人(表示祈使语气)(答应)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故 不错意也(所以) (错同“措,放置”)因使 唐雎使 于秦(

10、于 是)(派)(出使) 逆 寡人者(抵触,不顺从)非若是 也(这样) 虽 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 五百里哉(难道) (只,仅仅) 秦王怫然 怒(愤怒的样子)布衣 之怒(平民) 公 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以头抢 地耳: 碰, 撞;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7 庸夫 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 之怒(有才 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 吉凶的征兆秦王色挠 (屈服) 寡人谕 矣(明白,懂得)免冠徒跣 (脚) 八、翻译句子 1.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 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 积的土地, 很好;虽然这样, 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

11、这块土地, (我) 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 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 也不敢交换, 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 (土 地)吗? 6.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

12、,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8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 怒还没有迸发出来, 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 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 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 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九、常考点 1.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答:战国策 2.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13、答: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 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 , 并且请唐雎“坐” , 秦王真 的屈服了吗?为什么?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 狡猾。他请雎“坐” , 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 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 秦王

14、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9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注音 叱咄( ch du)俟(s)负箧曳屣( qi )(x)皲 裂(j n) 媵人(y ng)衾(q n)容臭(xi )烨然(y)緼 袍敝衣( yn) 二、文学常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文学家,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有赠序和书序 之分,这是一篇赠序。 三、通假字 1. 四支 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 同舍生皆被 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1. 录毕,走 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表行走。 2. 媵人持汤 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表食物煮后所得

15、 的汁水。 3. 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假古义:借;今义:表虚伪的,不 真实的。 4. 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文中指香气今义:难闻的气 味,与香相对 5. 主人日再 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五、一词多义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10 以 1. 以 衾拥覆(介词,用) 2. 以 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3. 俯身倾耳以 请(相当于“而”) 4. 以 是人多以 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以是,即“因此”; 第二个“以”,介词,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 从 1. 尝趋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2. 当余之从 师也(动词,跟从) 足 1. 以中有足

16、乐者(副词,足以,足够) 2. 足 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至 1. 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2.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底) 若 1. 烨然若 神人(好像) 2.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如) 之 1. 弗之 怠(代词, 抄书) 2. 走之 送 ( 代词,它,指书 ) 3. 当余之 从师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益慕圣贤之 道(助词,解释为“的” ) 六、重点词解释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11 1. 致:得到。 2. 假借:借。 3. 走:跑。 4. 以是:因此。 5. 弗之 怠: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 不。之, 指代抄书。 6.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 硕 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 既加冠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 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 表示年已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