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98453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

2、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 到 1 是 1 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 1 厘米。比如 1 到 2、2 到 3.最后寻找身边的 1 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

3、1 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几点思考: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

4、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 0 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反思一开学,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就是决定先上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开学 3周,本单元的内容也差不多快结束了。本周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就是写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5、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 1”。又如两位数减两

6、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 (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

7、,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单元的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8、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

9、态的情景动态化。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二(1)班 16 面红旗,二(2)班比二(1)少 3 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

10、,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成人。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

11、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 (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

12、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

13、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 “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

14、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 。 ”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15、,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在认识了米有多长后,学生对米和 1 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 68 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 ”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

16、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 ”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