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笔记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982856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 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传染病学 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传染病学 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传染病学 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传染病学 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 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 笔记(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一)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二)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

2、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三)显性感染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持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

3、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五)潜伏性感染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是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一致的。(一)入侵部位志贺杆菌、霍乱弧菌:经口感染

4、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二)体内定位与组织亲和性有关(三)排出途径志贺杆菌:粪便排出疟原虫:虫媒叮咬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接损伤酶的作用(二)毒素作用外毒素,内毒素(三)免疫机制抑制细胞免疫:麻疹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变态反应:多见,以、型居多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任何动物。包括: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第

5、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多使先认识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再认识其病原体。病原体推断原则Koch法则:在相应疾病患者中总是能检出该病原体;在其他疾病患者中不能检出该病原体;能从相应患者体内分离出该病的病原体,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的疾病;能从感染动物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二)传染性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期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三)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蠕虫感染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有助于确定诊断、检疫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抢救、治疗的关键时期。临床上称顿挫期。4、恢复期有并发症、

6、后遗症的可能。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1)发热程度(2)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2)极期3)体温下降期(3)热型及其意义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2)驰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3)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

7、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5)马鞍热:发热数日,停热一日,又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6)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2、发疹出疹时间:病 种水痘、风疹猩红热天 花麻 疹斑疹伤寒伤 寒天 数1233或456粘膜疹(科氏斑):麻疹向心性分布:水痘皮疹离心性分布:天花皮疹皮疹形态分类:1)斑丘疹;2)出血疹;3)疱疹;4)荨麻疹。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三)临床类型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

8、详尽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病史:潜伏期长短、起病缓急、热型及伴随症状、有无皮疹、出疹病日、疹型与分布等。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传染病的特有体征:麻疹的科氏斑,破伤风的牙关紧闭,狂犬病的恐水怕风,流脑的脑膜刺激征及瘀点瘀斑,出血热的酒醉貌和鞭击样出血点等。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的检出可直接确定诊断。(一)一般实验室检查A、血液常规检查1、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2、G-杆菌、病毒性、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不升高或减少;3、蠕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减少多见于伤寒。B、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C、大便常

9、规检查有助于肠道细菌、原虫感染的诊断。(二)病原学检查1、直接检查病原体2、分离培养病原体3、检测特异性抗原4、检测特异性核酸(三)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诊断意义。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诊断现存或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四)其他检查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鼠疫,霍乱。城镇2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6h。2、乙类:SARS,AIDS,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禽流感,麻疹,狂犬病,炭疽,伤寒等。 城镇6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12h。SARS、脊髓灰

10、质炎、禽流感、炭疽,按甲类处理。3、丙类:流感,腮腺炎,麻风等。 发现后24h内上报。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二)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思考题】:1、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2、感染过程中5种不同表现的定义及产生的机理。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征。4、传染病的诊断应从哪几个方面收集资料。5、血常规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6、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各有何意义。7、传染病的传染源如何管理。8、保护易感人群有哪些措施。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可有黄疸。甲型、戊

11、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肠外途径传播。【病原学】书P23(一)甲型肝炎病毒HAV1、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2、7个基因型,我国只有1个基因型。3、感染人血清型只有1个,只有1个Ag-Ab系统。(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形态及生物学特性Dane颗粒2、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3、抗原抗体系统(1)HBsAg与抗HBs成人乙肝感染后血中首先出现HBsAg。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后。(2)HBcAg与抗HBc血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游离者很少,较

12、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查。抗HBc IgM感染后出现较早,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3)HBeAg与抗HBe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含量多。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血清转换,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激活,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大三阳”HBsAg(1) 阳性 抗HBs(2) 阴性 HBeAg(3) 阳性 抗HBe(4) 阴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小三阳”HBsAg(1) 阳性 抗HBs(2) 阴性 HBeAg(3) 阴性 抗HBe(4) 阳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HBV感染

13、恢复后”HBsAg(1) 阴性 抗HBs(2) 阳性 HBeAg(3) 阴性 抗HBe(4) 阳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4)PreS1与抗PreS1(5)PreS2与抗PreS24、分子生物学标记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大小最直接的证据。标本:血液、肝组织附: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 IgG抗HBs临床意义+-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急性肝炎趋向恢复(小三阳)-+-+恢复期,传染性低-+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未感染,无免疫力(三)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度异质性:变异率极高(四)丁型肝炎病毒HDV缺陷病毒,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五)戊型肝炎病毒HEV5种肝炎病毒的比较HAVHBVHCVHDVHEV病毒结构+ssRNAdsDNA+ssRNA-ssRNA+ssRNA传播途径粪口血液、性、垂直传播粪口病情轻急性、慢性孕妇重慢性及携带者无有无实验室检查抗HAV IgMHBV MHBV DNA抗HCVHCV RNA抗HDV IgM抗HEV IgM、IgG预防疫苗无同HBV预防为主【流行病学】书P28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5、预防【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