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解剖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9827727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耳解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耳解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耳解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耳解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耳解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耳解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耳解剖学(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 科 学,中耳解剖,鼓室 Tympanic cavity,咽鼓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鼓窦 Tympanic antrum,乳突 Mastoid process,2、中耳 (middle ear),(1)咽鼓管:长3.53.7cm,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 两口:鼓口,鼓室前壁的上部;咽口,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下方。 外1/3骨部、内2/3软骨部,软骨限于上内部,其余为膜性。 平时闭合,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因为鼻咽峡部的括约肌及附丽于管内壁的腭帆张肌的协调动作引起开放。 小儿较平直,内径宽,管腔短,易中耳感染。 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约40度角,矢状面45度角

2、。,咽鼓管,成人长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感染较易经此侵入鼓室,中耳结构,咽鼓管走行,(2)鼓室:位于外耳鼓膜与内耳之间,额断面似双凹透镜状。 上下径:15mm,前后径:13mm,内外径窄(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膜分为上、中、下3部分。,鼓室,鼓室分区,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室,鼓室外壁,主要由鼓膜组成,上端缺口为鼓室切迹。 紧张部:上皮层、纤维层、粘膜层三层组成。 松驰部:上皮层、粘膜层二层组成。,鼓膜切面,鼓室腔内覆以连续的上皮层,粘膜覆盖,咽鼓管及鼓室前下方的粘膜属呼吸型上皮细胞、纤

3、维柱状上皮,余为无纤毛扁平上皮或立方上皮。现研究表明,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为真正的呼吸上皮细胞。,鼓室有6个壁:为外、内、前、后、上(顶)、下、底。 外壁:骨+膜,骨部较小,即鼓膜以上的鼓室外侧壁。 鼓膜构成 鼓膜象限 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鼓膜模式图,鼓膜四个象限,前壁:前壁自上而下有4个开口,鼓索小管开口,鼓索神经经此开口出中耳;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咽鼓管的鼓室口。岩鼓缝有鼓室动脉及锤前韧带。 后壁: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鼓窦相连。 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 下壁

4、:一小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前方为颈动脉管的后壁,如果此壁缺损,鼓膜为蓝鼓膜,半球形。,鼓室六壁模式图,鼓室内容 听骨:锤、砧、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神经:鼓室神经丛(舌咽神经鼓室支、颈鼓室神经、岩浅小神经、岩深小神经)、鼓索神经。 韧带,听骨链结构,鼓室血管与神经 血管为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盖、内侧壁;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颈内动脉的鼓室支前壁) 静脉为翼丛和岩上窦 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感觉;鼓索神经-路过,司舌前2/3味觉),(3)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人口与上鼓室相通,后下通乳突气房。上方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内壁前部有外半规管凸及面神经管凸,后壁借乳突气房及乙状窦骨板与颅后窝相隔,外为乳突皮层,外耳道上三角。 (4)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6岁延伸。,鼓窦与乳突解剖,乳突气房气化分型,乳突分型,气化型,占80,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