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8681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9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 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 日”“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 两字使之拟人化。 (“ 生”“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 和“ 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分析】 这首诗是

2、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 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日 ” 与 “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 字和 “ 入” 字使之 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 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

3、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 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 阳的啊!诗人想起了“ 雁足传书 ”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 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 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乡愁乡思之情。 妙在诗中用“ 日”“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 ” 两字使之拟人化。 (“ 生”“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 和“ 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 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

4、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 作用去赏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叶威仲不值 (宋)叶适 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 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 访沈逸人不遇 (明)吴兆 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 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1)访友 “ 不值 ”“不遇 ” ,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_的心情。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

5、象,请作分析。 【答案】 (1)失望(惆怅、遗憾) (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 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 自在,情趣高雅。 【解析】 【分析】( 1)“ 不值 ” 和“ 不遇 ” 都是指诗人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都没有在家,都 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肯定是失落的。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首先要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对刻画主人形 象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描写主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主人的洒脱、飘 逸,而主人的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刻画出来的,诗人眼中看到

6、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这 是主人的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主人的高雅情操。 故答案为:( 1) 失望(惆怅、遗憾) (2) 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 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 适自在,情趣高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人心情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关键词来理解。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 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

7、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 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 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 店中的侍女。 觞( shng ):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 “ 风吹柳花满店香” 中 “ 满店香 ” 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 香。一个 “ 香 ” 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 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

8、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 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 表达离别之情。 (2)诗歌后两句把“ 东流水 ” 与 “ 别意 ” 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 (1)A (2)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 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分析】( 1) A“ 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 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 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

9、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 风吹柳花满店香” 来反衬 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 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 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 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之句。以 “ 东流水 ” 与“ 别意 ” 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 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

10、迷迷茫 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 愁绪之深。 故答案为: A;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 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 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 此题考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 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

11、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 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4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 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 黄金台 ” 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 _的决心。 (3)“ 云” 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 云” 形象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 荡胸

12、生曾云” 作者以 “ 云 ” 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 荡,无比开阔胸襟。 B. “ 不畏浮云遮望眼” 作者以 “ 云 ” 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 黑云压城城欲摧” 作者以 “ 云 ” 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 落的心情。 D. “ 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者以 “ 云” 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1)示例: “ 燕脂 ” 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 凝夜紫 ” 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

13、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 【分析】( 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如首句于“ 云” 上着 “ 黑” 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而这“ 黑云 ” 又“ 压城 ” 以至压得 “ 城欲摧 ” ,明显有象征意义。 “ 云” 上特加 “ 黑” 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 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 ,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 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 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 兵。 “ 塞上燕脂凝夜紫”

14、 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 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 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 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 烈、更加动人。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 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 2)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 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

15、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 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 黄金台 ” 。“ 玉龙 ” ,唐人用以称剑。黄 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 ,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 黄金台 ” , 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 玉龙 ” 和“ 黄金台 ” 造型设色,创造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为君死 ” 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据此理解作答。 (3)C 项赏析错误。 “ 黑云压城城欲摧” 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 重。 故答案为: 示例: “ 燕

16、脂 ” 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 夜紫 ” 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C。 【点评】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 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 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所给的具体诗句进行辨析。 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 一竿风月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 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 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1)这首词词牌名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