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868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5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 世纪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和_。他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 人也因此被称为“_ 与 _” 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 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 礁石 ” 象征了 _,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

2、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 【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 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 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 土地的忧郁 ” ,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 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 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 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 土地 ” 和“ 光明 ”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 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

3、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 称为 “ 太阳 ” 和“ 火把 ” 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 年 7 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 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 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 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 第一、二句: “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 “ 扑过来 ” 描写浪花,是把“ 浪花 ” 比喻 成“ 人 ”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

4、礁石发起攻击。而接 下来的是写礁石“ 打碎 ”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 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 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 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 形

5、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 “ 礁石 ” 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 理内涵。诗歌形象_、_,洋溢着一种 _情绪。 【答案】 (1)“ 礁石 ” 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 【分析】( 1)礁

6、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 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 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 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 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 用对偶,对仗工整。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用“ 扑过来 ” 描写浪花,无 疑,是把浪花比喻成“ 人”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 石

7、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 打碎 ”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 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 移 情” 的作用。 (3)“海洋 ”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礁石 ” :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 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微笑 ” 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 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 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 韧、不折不

8、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 礁石 ” 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 三步: 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形 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 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

9、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 “ 月黑雁飞高 ” 。 (2)请描述 “ 大雪满弓刀 ” 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 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 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 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

10、和英姿。 【解析】 【分析】( 1)本诗由写景开始,“ 月黑雁飞高 ” 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 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 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 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 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 大雪满弓刀 ” 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 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

11、 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 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 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 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 歌的意境、

12、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 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分析】( 1) “ 折戟 ” 为小; “ 赤壁之战 ” 为大, “ 国家的命运 ” 为大。 “ 折戟 ” 是引起 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

13、感的抒发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 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 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 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 局。而是说 “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 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 春深 ” 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 “

14、 锁 ” 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 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 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及 铺垫 作用。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 宋卢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

15、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 惊嗟 ” ?)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 写桃符 (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 自取疏。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 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 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 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 泉声碎 ”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 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

16、,凄苦、无奈之情溢 于言表。 【解析】 【分析】甲处“ 泉声碎 ” 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 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 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 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 泉声碎 ”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 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 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6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 “ 旧” 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