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8625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才:仅。 (1)“ 寒夜客来茶当酒” 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 “ 梅花 ” 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 梅花 ”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

2、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 “ 寒夜客来茶当酒” ,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 寒夜客来茶当酒” 一句,就可以 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 倚 杖无时夜敲门” ,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3、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4、 ( 2)“ 梅花 ”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 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 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

5、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梅花 ”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 门, _,_,奔走的儿童 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 疑 ”“急” 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 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 “ 疑”“急” 二字,把

6、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 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 【分析】( 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 ” 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 入钓鱼湾 ” 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 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诗人 用“ 疑 ”“急 ” 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 神。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此题要结

7、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 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 “ 疑”“急” 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 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 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 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

8、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 体景物? (2)“ 游人不管春将老” ,有的版本将“ 老 ” 字写作 “ 尽” 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 老” 字效果 却更好。为什么? 【答案】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 老” 字比 “ 尽” 字更传神。 “ 老”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 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 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 几外 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

9、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 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 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 行分析。 故答案为: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 老” 字比 “ 尽” 字更传神。 “ 老” 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 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

10、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 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是 ,作用是 ,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 杖藜 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 短篷:有篷的小船。 杖藜( l ):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 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 杖藜扶我过桥东” 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

11、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春季。 “ 杨柳风 ” 就是春风。(或:“ 杏花雨 ”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 盛开,特指春雨) (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 杖藜扶我 ” ,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 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解析】 【分析】(1)从诗句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中的 “ 杏花雨 ” 和“ 杨柳 风” 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 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 人心旷神怡。 (2)语句 “ 杖藜扶我过桥东” ,赋予 “

12、 杖藜 ” 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 “ 杖藜扶我 ” ,仿佛 “ 杖藜 ” 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 的快乐之情。 故答案为: 春季。 “ 杨柳风 ” 就是春风。(或:“ 杏花雨 ”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 盛开,特指春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 杖藜扶我 ” ,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 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 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

13、、表 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 “ 客路 ” ,后写 “ 行舟 ”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

14、,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2)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D (4)“ 入” 和 “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 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 提取 “ 潮平两岸阔 ” 作为答案。 “ 潮平两岸阔 ” ,“ 阔 ” ,是表现 “ 潮平 ”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 浩

15、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 大。 (2)颈联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 的“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 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抒发了诗人即

16、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 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 将回到家乡 ” 的意思。故选D。 (4)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 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 生” 与“ 入 ” 二字,不 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 海日 ” 和“ 残夜 ” 、 “ 江春 ” 与“ 旧年 ” 两不 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 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 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 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 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 入 ” 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 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 春” 之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