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18616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 郭沫若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 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

2、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既然是 “ 沉默 着” ,怎么能 “ 赞美 ” 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1)D (2)“ 沉默着 ”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 特点,描绘了一幅广

3、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 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 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 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 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 ”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 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 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安眠

4、 ” 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 明星 ” 、 “ 古松 ” ,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 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故答案为:( 1)D; (2)“ 沉默着 ” 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 赞美 ” 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 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点评】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 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 ?修辞 (描 写手

5、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 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 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 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 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 情” 或 “ 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6、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 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 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 词“ 平”“阔”“正”“悬” ,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

7、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 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 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 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 意境,然后

8、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 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答案】 (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

9、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 酒话桑麻。 ”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 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 押韵。诗由“ 邀” 到 “ 至” 到 “ 望” 又到

10、 “ 约” 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 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 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2)表现了诗人对农 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

11、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 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 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 “ 次北固山下 ” 中的 “ 次” 是“ 游览 ” 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 “ 客路 ” 后写 “ 行舟 ” ,神驰故里

12、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 “ 乡书 ”“归雁 ” 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 和“ 春” 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 与“ 入” 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 阔” 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13、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同意。 “ 阔 ”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 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

14、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 日” 与“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的象征,用“ 生” 字“ 入 ”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 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 ” 字 “ 入” 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 ” ,“ 阔” ,是表现 “ 潮平 ”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

15、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 句“ 风正一帆悬 ” ,便愈见精采。“ 悬”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 风顺 ” 而用 “ 风 正” ,是因为光 “ 风顺 ” 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 ”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 悬” 。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 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A;( 2) C;( 3)同意。 “ 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 岸平,

16、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 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 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 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生” 字 “ 入” 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 现手法 )。“ 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 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 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