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9814971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谢玉琼)(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主题复习要求:,1、明确考纲、课标要求(指南针P138高考要求); 2、结合指南针主题要点及教材相关内容阅读落实、记忆主干知识; 3、重难点问题突破; 4、考点训练(注意答题规范)。,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重点突破,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个光辉标志(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 3)、党史 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4)、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三次巨变,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

2、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2)、制定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3、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1)、确立依法治国的 基本方略; A、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的初步构想; 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重点突破,2、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时间,良好开端,重大挫折,发展完善,伟大 转折,政治建设的趋势,1956,1976,1966,1978

4、,1949,民主政治曲折发展,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是人民能正常生活和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3)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重点突破,2、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就,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要性,材料分析:,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全 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5、度集中统一,平均主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 体制,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主要 形式,图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拓展延伸】: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作用: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农民在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1956,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6、,并实行集体经营,1958,提高、扩大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78-今,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1、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区隔。不仅就业、居

7、住区域不同,而且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行严格限制,人为地遏制了城市化进程。 2、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实行不平等的政策。如在1985年以前,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发18尺布票,而农民只发15尺布票。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致使农业、农村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票证制度(19551993) 计划经济的历史见证。,在商品供应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如何看待票证制度?,实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物资匮

8、乏下稳定政权、发展经济的权宜之计。进步:1)建国初缓解供需矛盾,保持物价稳定,巩固统治;2) 保证了建国初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3)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的探索。局限:1)限制了公众消费,阻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利于市场活跃;2)平均分配,不利于调动积极性;3)长远看不利于经济发展。,1978年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社建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九十年代南巡讲话后,城市大发展,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离土离乡涌入城市。他们干的是产业工人的工作,拥有的却是农村的户籍、农民的身份,收入很低,在城里得不到应有的公共服务,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权利,也

9、融不进城市。这样不公平、不合理的体制,致使社会问题频发,成了中国特有的城市顽症。 21C以来,一些省市迈开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尝试,解决途径专家建议,第一,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第二,要改革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国有制;“永包到户”,承包、转让、租借、转变用途、征占都要制定法律,由相关的管理机构负责。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第三,实行财政体制的改革。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

10、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 4)、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2、标志:,关于基本路线: 关于改革开放: 关于判断标准: 关于计划与市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发展:,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 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1)1992年初 邓小平南方谈话: (要点),(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

1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背景:,历史性的跨越:,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党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标志,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 4)、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5)、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见指南针P142),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历程 (1)1980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 (2)1984年,城市经济体

12、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把企业推向市场。 (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体制的优势与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使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的

13、使用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 性。,要求: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感,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 4)、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5)、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见指南针P142) 6)、比较20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内的三次重大改革: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1978年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突破,3、新时期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概况、意义) 2)、三农问题与城

14、乡一体化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重点了解的关键点 4)、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5)、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历程 6)、比较20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内的三次重大改革: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7)、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怎样的变迁?,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怎样的变迁?,公有为主计划计划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多种并存 单一公有 市场为辅 多种并存 1949 1956底 1978-1992 1992以后,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2012安

15、徽文综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考点训练:,B,(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D,(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8题)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

16、“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A,(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A,(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8题)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 B C D,C,(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