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9814929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 14到18 周岁的公民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的一 个大问题,被称为继吸蠹贩蠹、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危害,自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除去这一社会蠹瘤一直困扰着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具有了非常浅显的辨别 是非的能力,但是很容易受外界十扰。生理上第一、二性征明显显现,走向成熟; 心理上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但是分析及判断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 很容 易误入歧途。迅速发展的

2、生理水平与落后的心理水平致使未成年人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 误,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每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的责任。正本活源,完 善对未成年人不利的因素,让他们有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关键词:未成年人特点措施目录引言 3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3(一) 叛逆心理 3(二)缺少关爱 4(三)江湖义气5(四)攀比心理6(五)社会环境影响6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案例 .7(一)心理不成熟的案例 7(二)家庭不良教育的案例 7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8(一)家庭教育 8(二)学校教育 .9四、参考文献 10-、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一) 叛逆心理未成年人入世不深,尚未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正

3、确的认识,这个年龄段是人格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刻, 也是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在这个 多元社会思维并存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表面化、感性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从而导致对社会的不满,产生强烈的对 立情绪,有时候可能为了一点小事使得他们走上了极端。(二) 缺少关爱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 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根源。据调查,未成年人案犯家庭状况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知,有的父母离异,有 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及教育方法,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 品德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

4、要。家庭教育不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 单亲型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的家庭,孩子缺少完整家庭,从小 心理受到很大伤害、家庭教育不健全,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孩子乂 不会调整、宣泄,长久压抑,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暴力,构成犯罪。(2) 求知型家庭。父母亲没有念过书,错过求知的机会,他们把几代人的 求知欲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倍加关心, 为孩子的学习或成绩经常唠叨,给孩子增 加无形的压力,导致产生一种叛逆心理。(3) 棍棒型家庭。有少数家长教育手段粗暴、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的教 育不能“动之以情” “晓之以情” “以情感人” “以心育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只采取

5、原始的教育手段。棍棒教育是孩子整天受 到批评、指责,精神紧张,恐怕挨打。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对家庭、父母失去依恋产生了叛逆心理,和父母对着十,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甚至出现残杀事件。(4) 溺爱型家庭。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融代亲现象十分普遍,娇生 惯养,宠爱袒护,使孩子们蛮横不讲理,行为粗暴、过激,乂没有道德底线,所 以会出现初中生杀害亲生父亲的命案。(5) 父母不良行为型家庭。少数父母文化素质不高,自身品行不端,谈话 办事没有规矩,生活不检点,成为孩子学习的反面教材。(6) 放任型家庭。有的父母由于整天忙于生意,或者忙于社交应酬,根本 顾不上为孩子着想,也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不了解不关心孩

6、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回家后总处在烟雾潦倒之中,一日三餐让孩子下馆子。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办事没有原则、放任自流等坏习惯。(三)7工湖义气这是新时期未成年人受社会风气和7工湖骗子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特点。未 成年人正处于生理的动荡期和心理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发展极不平衡。他们既想 极力摆脱父母、老师们教育的束缚,同时乂不得不在社会上寻找志投道合者倾述 心声。于是就效仿7工湖上的一套做法,称兄道弟、吃喝相聚、以洒会友、拉帮结 派、相互打架斗殴、建立山头。“义字当头”是“7工湖”的灵魂,便很容易走上犯罪。(四)攀比心理因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较大, 在未成年人中的生活条件和消费水 平形成

7、两级分化。一些未成年人贪慕虚荣、好逸恶劳、讲究吃穿,许多中学生羡 慕别人的高消费,吃高档、穿名牌、玩新奇、贪图享乐、出手阔绰、爱慕虚荣、 不求进取。家庭经济条件差者,也追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和人家攀比,这样的 家庭经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水平,于是就想出一条生路一一骗、偷、 抢劫、勒索等犯罪。(五)社会环境影响(1)受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 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常的社会风气。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 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而未成年人正处于成

8、长阶 段,缺乏社会经济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经 受不住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些因素的作用下, 就有可能走上犯 罪道路。(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场所等都存在着大量的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以及其他不健康内容,对社 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未 成年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港台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惧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未 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未成年人正是从模仿剧情的某些片断而完成与 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3)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

9、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 但还不够深入,未成年人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活罪与非罪的界限,最后导致犯罪。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案例(一)心理不成熟的案例李某(犯罪时15岁)因滋事收到劳教。2008年9月20日晚上,李某在某 学校寝室洗完衣服晾衣服时,因楼上吴某也是刚晾好衣服,水正好滴到了正在晾衣服的李某身上,冲动的李某就马上跑到楼上要求赔偿新衣服, 都是年轻人两句 话不到便吵了起来,被人劝住之后相约第二天下课在操场进行“男人”的解决方式。第二天李某准备了刀具与其他

10、 5个同学便过去了,与吴某7个人相见之后, 话不投机便大打出手,将吴某砍成轻伤。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 年。(二)家庭不良教育的案例张某的父母都是有名的赌徒,甚至有时候常常将张某带在身旁,自己手气 不好时便让张某试试手气,他见赌博来钱较快便养成了赌博的兴趣,2011年9月某天,张某输光了父母给的零花钱,但是吃喝赌让他不能没钱,便在中学门口 迫使低年级的一富家学生郑某索借 200元,郑某当场拒绝,张某便带他到了学校 附近一废墟了,言语要挟不得便对郑某拳打脚踢迫使郑某交出了身上 200元。法 院以抢劫罪判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未

11、成年人犯罪已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 点问题。避免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做好预防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 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和原 因,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预防。我们应当从根本入手,正本活源,加强对 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改善未成年人群体存在的那些 不利因素,解决或缓和未成年人的身心矛盾。 对于年龄、阅历等不能改变的因素 要通过强化心理教育,改善知识结构等办法加以弥补和改善,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 用。

12、(一)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十分关注 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既要教人乂要育德。平时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家庭余围,加强与孩子的 心理沟通。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疏导、引导。同时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起好示范作用。(二)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防线,责任重大。学校在对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对

13、未成年 人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让中学生懂得什么是法,什么是犯罪,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开设和上好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劳教所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尽快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 育课的精神,配备专职心理教育老师, 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引 导。教育就是要从人最本质、最朴素的感情出发,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项很富有科学性和细致性的工作。在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苗头时,教师、家长应及时找其谈心,从谈话中了解孩子心里想些什么,从而有针对 性地采取措施。这种谈心不应是居高临下,而应是像朋友一样互相理解。另外, 老师、家长还应鼓

14、励孩子们采用“情绪转移法”或“精神暗示法” ,在情绪或心 理出现波动的时候学会转移不良情绪或暗示自己要克制、镇定,从而达到疏导的目的。要教育孩子学会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同情理解。只有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他们对犯罪就会有新的理解,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四、参考文献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0;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十 意见;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 会会议通过;4、北京法院少年法庭第四次工作会议专辑,1996年8月。北京市高级

15、人 民法院;5、李淑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用问答及相关法律,1999年7月第一版, 中国检察出版社;6、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改活理书刊和音像市场严厉打击犯罪的通知,1989年9月16日;7、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 员会、司法部转发1995年12月28日;8、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央国务院转发,2001年5月;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 二一次会议通过;10、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宵少年违法犯罪工 作意见,2001年5月;11、 康惠农、王汉林: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未成年人犯 罪研究,1999年第11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