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49811731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语法教学多数以小对话或主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即通过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等步骤掌握语言知识,最终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步骤一:激疑(创设情境、目标导引)(1)歌曲:Im Sleeping(2)教师出示一组动作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描述正在做的动作?The girl is singing. The boy is studying English.(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和例句。The girl is standing near the window.Whats she doing? Shes singing步骤二:探究(自主

2、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例句描绘课文插图中的其他人物。(1) The man is sitting in the chair.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2) The woman is sitting at the tableWhats she doing? Shes writing a letter(3) The boy is sitting on the floor.Whats he doing? Hes playing with his toys教师提出问题:这四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何不同?从这些异、同点,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小组

3、讨论、交流或大胆猜想、检验等逐步达成共识。步骤三:建构(成果展示、反思评价)把上述句子写在黑板上或者通过屏幕显示出来。首先让学生熟读句型,然后看图连贯说出各人物的动作,最后找出句子的共同点并归纳总结。此过程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主的原则。句子结构:人物+BE+动词的ing形式+地点stand standing (直接加ing)sit sitting (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加ing)write writing (去掉不发音的c后再加)步骤四:迁移(拓展提高,课外延伸)(1)教师出示简单的动作动画,学生尝试运用现在时进行描述。(2)教师出示动作、人物相对复杂些的图片,学生继续运用现在进行

4、时进行描述。(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即兴描绘课堂情景。案例三 课时研究型语音教学:“ee”(包含多个探究活动)目标 从意义的角度,建立两个单词bee和seen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即“bee”在劳动中可以为植物传授花粉,植物则要靠它们的传粉结出“seed”。先让学生熟识这两词后,对这两种事物分别加以评说,之后总结其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步骤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蜜蜂的视听材料,并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1)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bees?(2) Do you know the word seed

5、? How many kinds of seeds do you know?步骤二:激疑(1)创设情境,导引目标。教师打开电视,学生观看蜜蜂采蜜、筑巢及蜂后生子的录像。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理。(2)教师设问。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ees?步骤三:探究(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S1: A bee is yellow.S2: A bee has wings, it can flyS3: There is a queen.S4: A bee has six feel.教师及时将学生找出的包含“ee”的单词(green,

6、 feet等)写在黑板上。(2)教师出示一些种子,请一名学生取一颗自己认识的种子向其他学生介绍:“This is a sunflower seed. We can cat it.笔者及时提出了另外的问题:“What can we do with all kinds of the seeds?”一名学生总结了这些种子的共性:“We can plant them.”步骤四: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ee”的了解,总结出曾经学过的包含这一字母组合的单词,并造句或编成一个小短文。(这是一个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并建构知识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更多的包含“ee”的单词,并学到一

7、种记忆单词的学习策略。)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翻生词表,有的查字典,有的和同学一起轻声讨论,总结出的词汇如下:bee, feet, queen, sheep, meet, seejeep, feed, geese, need, beef, teeth接着学生朗读自己的句子或小片段:S1: The queen doesnt work. The bees work for their queen.S2: On a farm, we can see so many sheep, geese . We can get to the farm by jeep步骤五:迁移课后,笔者布置了如下的课外作业:用一

8、句话来帮助自己记忆字母组合ar和oa的发音(奇异联想法)。ar: arm, car, park, farmer, gardenoa: boat, goat, coat, road, soap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由思考问题或任务开始,经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基本教学策略如下:1、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适当情境以形成“问题中心”,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激

9、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问题,使学生乐于进行探究性学习。情境设计的原则有:紧扣教学目标,为学习新知服务;要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易为学生理解,富有童趣。如在教学“The Four Seasons”时,可以这样操作:借助多媒体逐个呈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这种形式视听结合,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CAI呈现问题:What season is it now in Hang Zhou?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 fall best?问题难易程度不同

10、,保证每一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可能得到答案。布置“描述每一个季节”和“听四季”两个任务型活动。教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某个季节,开拓学生的思路。“听四季”通过录音,辨别季节,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最后,设计小记者采访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际运用,获得情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一系列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的。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要有针对性。探究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并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11、兴趣及好奇心,能够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问题难易适度,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或者说问题必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形式上要更多地设计一些探究类和发散类问题。探究类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回答“为什么”“你猜想会发生什么?”等。发散类,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议论客观事物,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思考性,能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如在教学“指路”等内容时,可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男孩在校门口遇到一个拿行李的女孩”的情境。先让学生猜测“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的问题,在得到诸如“Welcome to our school! /

12、 May I know your name? / Can I help you?”等不同答案后,再让学生阅读对话进行对比。然后教师再问:“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Where are they going?”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续编对话,使这些探究类和发散类的问题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持续动力。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运用转移(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启发(处理不能正确回答的情况)、追问(回答正确但却不充分)、等待(促进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等提问的技巧讨论是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所

13、有学生“卷入”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和社交能力。每一次讨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要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一堂复习课中,笔者曾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并为各小组命名,如:先锋队,雄鹰队等,以此来引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愿望。然后,笔者给各小组布置共同的任务目标,即讨论归纳所学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律。学生先罗列出一系列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desks, birds; buses, boxes, watches; potatoes, radios, wolves, knives, factories等,然后学生观察,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组内成员相互

14、补充,最后推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参与者随时可以进行补充以形成一种热烈的、合作的、自由交流的气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各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中的成功点和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以后的小组讨论活动提出要求和改进的建议。3、活动设计要具备有可操作性、拓展性,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本身就是通过观察、查找信息、设计调研方案、讨论、搜索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类型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例如在教学故事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故事表演内容,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学生表演成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出新故事,记录下来并配上插图。该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做事情(表演、讲故事、收集资料、表达、绘画)来体验语言,使学生在“用”中培养创新意识。4、作业布置要有开放性,应该可以激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作业强调答案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广泛性,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