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流行病学》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809757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事件流行病学》(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左传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引言,SARS的流行及思考: 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发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12月17日和22日,广州收到河源市转来病人,找不到原因,河源的 7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消息没有通报给其他医疗部门。 2003年1月2日,河源出现恐慌和购药风潮。河源报纸1月3日消息:河源没有流行病在传播咳嗽,发烧等症状是由于天气变冷造成的。 2003年1月14日,省CDC接中山市CDC当地发生原因不明疾病暴发的报告,主要表现为发热、肺部感染,部分病人很快因呼吸衰竭死亡,并有医务人员聚集

2、性感染发病。,省市调查组认为: 这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暴发,可能通过接触或短距离空气传播,因缺乏系统的实验诊断手段,没法迅速排除已知病原体。,调查组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报告,报告很快转发地市。因为许多地方没有专业的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人员,加上正是春节期间,调查组的许多预防控制措施并没有具体落实,上报国家CDC和卫生部,没有应急反应。,2003年1月下旬,中山消息:“这种病毒已经在广州出现了1个多月,这种病已经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群众没有必要惊慌。” 2月初,广东发病进入高峰,谣言开始蔓延,手机短信:致命的流感,生物恐怖,疫病,出现抢购醋和板兰根风潮。香港报刊开始报道。 2月11日,举行新闻发布

3、会:305例病人,5人死亡,疫情已控制,有关方面禁令,不许再继续报道。,2月18日,新华社宣布,中国CDC: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可确定为衣原体。广东CDC和广东省临床专家有不同意见,认为病原体是病毒。 2月21日,广州刘教授到香港,入住香港某酒店911房,将病毒带到香港并扩散到世界。 2月26日,在酒店染病的美国商人飞到河内传染20人,包括首位发现SARS暴发的WHO医生Urbani. 3月1日,山西首例病人来到北京,一家8口住院,感染301医院一批医生。SARS开始在京城扩散。 正值“”,北京医院没有公开SARS情况。一线医务人员不明疫情,措手不及。,3月12日 WHO发出了

4、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性警报。 3月26日,广东报告了2月份非典型肺炎病人数目,到2月28日止,染病人数从305人增加到792人,死亡人数从5人增加到31人。使国内外对曾经报道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说法产生质疑。 4月3日,原卫生部部长宣布,SARS的扩散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北京有12个病例,3人死亡。4月8日,蒋彦勇大夫说出真相。 4月6日,12日,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亲临防治“非典”第一线。 4月16日,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原体。,4月20日,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赢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4月25日,吴仪副部长兼任卫生部部长,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成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

5、非典”取得进展。 5月23日,WHO宣布解除广东和香港“旅行警告”。 6月24日,WHO宣布解除北京“旅行警告”,并摘掉北京SARS疫区帽子,至此中国大陆无SARS疫区。,SARS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体系不健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 传染病报告信息网络不畅通; 实验室快速诊断系统未建立; 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得力; 医疗救治体系不适应; 公共卫生评价系统不到位。,SARS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 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定义 特征 分类 分期 危害 研究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emergency events)即指突然发生的

6、事件。含义:速度很快,难以应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896年6月,今上海市的宝山、嘉定、崇明、吴淞及川沙等地,遭特大台风海潮袭击,被淹死亡者达10万之多。,特大台风,1931年,长江中下游的鄂、湘、豫、赣、皖、苏、浙7省205个县遭受水灾,受灾人口2800万人,淹没良田5000多万 亩,直接死于水灾的有14.5万人。,特大水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7.8级大地震,市内房屋全部倒塌,死亡24.2万人,需救治伤员达70.8万人,其中重伤16万

7、人。,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甲肝”大流行,数日内“甲肝”病例成倍增长,到当年的3月18日,共发生29 230例。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次暴发流行是上海市民生食“毛蚶”的不良习惯所致。由于明确了流行原因,采取了相应措施,使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南京汤山镇“毒鼠强”中毒事件,2002年9月13日晚,南京汤山镇犯罪分子陈正平因嫉妒邻近一家“正武”面食店生意兴隆,将剧毒“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中。第二天,造成395人中毒,其中42人死亡。 罪犯陈正平已于当年10月被执行死刑。,辽宁海城豆奶中毒事件,2003年3月19日上午,海城市8所小学近4000名学生集体饮

8、用豆奶后,2500多名学生出现了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事后调查,为豆粉中的天然抗营养因子(例如:蛋白酶抑制剂、胀气因子、植物血凝素等)所致食物中毒。,1968年发生在日本九州牟田市。 一家工厂在生产米糠油的脱臭过程中,将热载体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中,造成食油者中毒。 1万多人受害,16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森永奶粉厂生产的奶粉三氧化二砷污染。 2000多名小儿中毒,131名小儿死亡。,日本森永奶粉中毒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 印度博帕尔一农药厂储气罐泄漏异氰酸甲脂大约3040吨,污染了厂周围居民区。 中毒15万多人,死亡2500多人,有5万多人失明。,印度博帕尔异氰酸甲脂事件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1),发生难以预测:突发性和意外性 成因的多样性 :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各种事故灾难等 “三间”分布各异 :分布的差异性 影响整个人群:同时波及许多人以至整个社会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2),涉及多个方面 :危害的复杂性 。 传播的广泛性 :如洪灾后的传染病等。 突发事件频繁产生 :频发性 。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问题相当普遍 :食品主导性 。 处理的综合性:协调性 界定具有时空性:相对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海洋、气象、地质、森林、宇宙、农业等; 人为事故:由人类的敌对、恶意、疏忽、失误和无知造成的人为事故(accid

10、ent)。 疾病暴发(outbreak):以传染病为主。 分类有时不明,还可按发生的规模、时间、地点等进行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平常期,建立预警机制、准备。 前期:先兆期,发布预警消息、采取紧急应变措施。 打击期:不同事件该期的长短不一。 处理期:救治伤员、开展监测、调查原因、处理次生灾害。 恢复期:恢复正常秩序,评估心理损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1),I级(特别重大事件) :指在很大的区域内, 已经发生很大范围的扩散或传播, 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巨大且已影响社会稳定, 甚至发生大量死亡 。 级(重大事件) :指在较大区域内, 已

11、经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很多, 甚至发生较多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2),级(较大事件) :指在较大区域内, 已经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或者有可能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较多, 甚至发生少数死亡 。 级(一般事件) :指在局部地区, 尚未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或者不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清楚且未发生死亡 。,突发事件对人类的危害,大量的人员伤亡:列死因前三位 经济损失:美国“911”损失770亿 心理伤害:洪灾后PTSD 32.6% 环境危害:核电站事故,原油泄露 其他

12、社会影响:基础设施被破坏,医疗、学校、社区等功能削弱、社会秩序和生活被打乱等。 科技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增强,脆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有助于掌握突发事件的基线资料和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水平,调整工作重点; 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掌握突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三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评估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带来的需求; 指导预防和应急准备。,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灾难和事故的调查 :快速侦察 卫生需求评估 深入调查 暴发调查:暴发调查步骤 暴发调查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的注意事项,始终把救治伤员和控制暴发放在第一位; 充分利用法律武器; 讲究方法,争取多部门合作;

13、及时汇报和磋商; 客观发布疫情,一、灾难和事故的调查的步骤,1、快速侦察:卫星、飞机、汽车、步行 2、紧急救援:贯穿始终 3、卫生需求评估: 主要目的:确定受害人群的多少;所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可能存在的继发危险;向外部救援组织提供有关事件的实际情况;向国际国内媒体提供客观事实,避免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卫生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事件信息:事发地的面积、位置与受影响的人口数;交通及通信受损情况;水、食品、环境卫生设施及露营设施;死亡、失踪和需要急诊的人数;医疗卫生的受损与需求;人口流动与社会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危险。 背景信息:行政区划、人口特征、交通路线、卫生设施、关键机构、自然环境等。,4、深入

14、调查 调查事发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受伤率及居民的营养状况; 调查卫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损害情况; 设立长期的流调项目,调查事件的远期效应; 对人为事故,要调查原因,追究责任;对自然灾害要分析成灾机制,为将来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依据;,二、疾病暴发调查,疾病暴发(disease outbreak)是指在局限的区域范围和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同类病例的现象。 疾病暴发调查就是要了解暴发情况,查明暴发原因,以及提出和采取干预对策。,疾病暴发调查的特点,调查开始时没有关于致病因素或传播方式的明确假设; 调查开始时首先要保护人群的健康; 一旦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就应采取防治措施,而不必等待问题完全阐明。,疾病暴发

15、调查的基本步骤,暴发的核实 组织与准备 现场调查 资料整理 措施与评价 总结报告,(一)暴发的核实(1),调查前需要获取的信息: 1)可能的诊断:包括可以证实诊断的症状学和实验室资料; 2)流行的确已经发生:病例数,三间分布,流行趋势,过去的流行史,邻近区域的疫情; 3)确定当地可获得的有助于调查的资源:包括人员、现场和实验室设备、办公空间和车辆等; 4)确定当地需要哪些帮助,准备调查表和物资设备等。,(一)暴发的核实(2),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 1)与有关部门联系以取得支持和合作。 2)再次核实诊断或诊断不明的问题,这需要访视病例,向有关专家咨询,明确病例的临床特征,收集和处理诊断标本,以及了

16、解当地同时有哪些疾病发生(判定有否误诊)等。,(一)暴发的核实(3),确认流行发生,需要排除以下假象: 人口增加引起病例数增加,但发病率并未增加; 误诊、重复报告、新诊断程序敏感性增加、漏报减少、老病例误做新病例等,使得报告病例数增加; 常年水平的季节波动,可以同往年相同季节的发病率比较; 简单的不同时间的病例数比较,而不是基于人群的发病率比较; 特别调查和减少漏报的努力,将可能使发病率高于通常报告发病率,导致所谓的“虚构流行”(manufactured epidemic),(一)暴发的核实(4),暴发核实后: 确实存在 暴发不存在,(二)组织与准备(1),调查范围与重点区域的确定; 人员的选择:依据对暴发原因的初步假设而定; 统一领导; 物资准备:交通、通信、冷链、救护、防护、生活、工作等; 实验室准备; 调查表的准备:依据初步假设设计调查内容。,(二)组织与准备(2),调查表应包括的信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