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

上传人:教****家 文档编号:149809139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古诗二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二上全国获奖名师优秀课件及教案第四单元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写出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遇到不懂的词句,应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课文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

2、像”仿写文中句子,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课文提供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课文葡萄沟中课后第三题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了解留言条的内容,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二首2登鹳雀楼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望庐山瀑布一诗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1.认识58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3.展开想象,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黄山奇石2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日月潭2写了日月潭的优美景色。葡萄沟2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葡萄干也很有名。语文园地四4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1.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2.展开想象,用“像”说句子。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4.学习写留言条。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

4、相关的词语。6.积累写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7.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8 古诗二首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难点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1.字词教学本课12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5、可以借助日常交流,强化正音。(1)识字。字源识字:“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熟字换偏旁识字:“楼、依、遥”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联系熟字来识记。(2)理解字义。结合上下文语境,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依、尽”的意思,可以看看插图,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炉”,从“火”“户”入手,表示做饭、取暖、冶炼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3)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

6、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2.诵读古诗(1)渗透学法,理解诗意。比如:读懂诗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写了什么内容;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的意思;读好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借助插图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猜猜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结合简笔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预习提纲(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登鹳雀楼课时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2.正

7、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

8、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

9、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4.一起来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10、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发展。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1)(师出示图片)人穿的衣服和人是贴在一起的。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样依着群山慢慢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设计意图: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11、。(2)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这抬头、低头满眼都是自然之美的优美诗句!男女生能合作读吗?四、反复诵读,理解诗理。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3.“欲穷千里目”中“穷”是什么意思?看完、看尽。“千里

12、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4.生边做动作,老师边问。你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吗?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只有站得,才能看得。(板书:登得高看得远)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1.师配乐范读,生配乐诵读。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3.集体带动作吟唱。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

13、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六、表达训练,拓展运用。创设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爬泰山),让学生自然地背诵,快乐地背诵。示例1: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示例2:当你爬到泰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所背诵积累的诗句意思,学以致用,我特别创设了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七、巩固生字,学写汉字。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说出其特点。2.看看这些生字

14、,怎样记住它们呢?说说你的方法。你能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拆字法、编口诀法、看图法等)3.记住了字形,怎样写好它们呢?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4.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先描红,再照着写两个。第2课时望庐山瀑布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一、赏图导入,了解题意。1.上节课,我们随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眺望黄河美景,这节课,诗人李白会让我们欣赏哪里的景色呢?(庐山瀑布)2.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庐山,一起去欣赏

15、吧!(课件欣赏庐山宣传短片)3.板书诗题,诵读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4.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谁来说说:“望”是什么意思?(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5.教师小结:读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设计意图:理解题目,是教学古诗一个重要的环节。题目是诗的窗口,通过理解题目,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同时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读诗之前,请看要求。课件出示:1.大声朗读诗,注意读准字音。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纠错。(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瀑布(p b) 香炉(l)紫烟(yn) 遥(yo)看 挂前川(chun)怀疑(y) 银河 落九天(4)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评价纠正读音。2.读出节奏。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