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9808624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浪艾青你也爱那白浪么它会啮啃岩石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它自满地谈述着从古以来的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別人爱白浪的意味。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

2、的结果,表现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和节奏上的双重美感。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表示注释的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爱那白浪”的原因的说明。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D.“也”“更”“但”“而”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

3、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3.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

4、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

5、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

6、,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

7、了”“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就是的”“口粮哩?”“扣了!”“为什么扣了?”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

8、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

9、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

10、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B.“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

11、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6.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

12、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

13、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C.

14、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指对人让步,不与相争。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是古代官员辞官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9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任射洪令时,不仅深得民心,还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迁州府到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皇帝放还宫人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皇帝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2) 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11.士逊称道:“此盛德事也。”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13题。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