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9808235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オ(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 摘要:在倡导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随着提高。小学生在6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文章介绍了小学数学预习的教育意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两大策略及预习的具体要求。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锻炼和积淀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预习能力;培养 马云鹏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2、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小学生在6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积累和锻炼 一、预习的界定 “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预习过程由“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 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

3、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时经家长还价后“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小学数学预习的教育意义 预习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它恰恰能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

4、“生成性”资源,它能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预习观,让学生在预习后有更多的收获。预习具有以下的意义: 1、收获中绽放兴趣的花朵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小老师,充分的表现自己,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犹如花朵在收获中得以绽放 2、预设中突破知识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学生对其的理解都会受到阻碍。学生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预习后再来学习,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了。有问题,学习才得以真正进行。积累问题的多少、深浅,也反映了学生

5、层次的不同。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重点、有选择性。比起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教学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3、探究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根据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数学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6、。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所办不到的。这种在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状态、思维启动快,使老师能适度地控制“启发”与“诱导”,达到双向反馈,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

7、达到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属于迁移性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适合学生预习,例题大多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 平时教学中,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理解教材,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把预习当成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

8、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科学组织预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 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 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9、 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2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 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尝试解答: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 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做好课堂提问准备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到底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问题要体现启发性。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 例如,预习 “小数

10、除小数”。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新知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预习题: 阅读p64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 试一试:91.23.8 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

11、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1)课前读一读 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 在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懂。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

12、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4)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6)补一补 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

13、下坚实的基础 (7)练一练 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设计特殊的预习形式,例如:收集数据,在教学“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前布置学生从有关实物中收集相关数据 查阅资料:如教学“圆周率”前布置学生查阅祖冲之的资料 制作、观察:如教学“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制作学具,并观察特征 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如教学“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之前布置学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

14、趣点,能够让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四、小学数学预习的具体要求 (一)低年级组 1、每次上新课前要求预习一道例题,学会看数学书 2、每次上新课前要准备学具,再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进行思考 3、预习新课时要联系旧知识,自己先试练,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做好“”号标记 4、预习应用题时,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帮助弄清数量间的关系 (二)中年级组 1、学习计算题时,先预习例题的计算法则和定义 2、学习应用题时,用划线段图或用分析法、综合法、列表法等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例题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分析 3、抽象的概念或知识点先看几遍,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理解 4、预习有疑问,不理解的地方打上“”符号,等待新课学习时解决 (

15、三)高年级组 1、每次新课时要求预习例题的内容 2、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 3、找出不理解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4、有些重点内容,教师要给预习提纲,为授课作充分的准备 5、根据授课内容,预先做好学具 教师如何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因为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的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样,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也必定扎实,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小学数学教育,2015,5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曲靖市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