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5282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3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 ) 及练习题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 陆晨虹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 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南汇是傅雷的故乡。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 草丰茂、白鹤栖息。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 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窗带路,我们几 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 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

2、, 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可 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 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传说中的“ 四乐堂 ” 和傅雷 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 稍有 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 寂寞开无主”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 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 村外田畴,桃花(丁)。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

3、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 上新房子。 我们问: “ 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 “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 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 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 (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 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1999 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 见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2011 年,傅雷逝世45 周年,我们当年曾同访傅雷故居的同仁重聚

4、一堂,在浦东图书 馆聆听傅敏畅谈父亲的艺术人生。2013 年春,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拓宽重建的下盐公 路上,已辨识不出傅家宅的道口,好在一路问来,当地乡民已对故居非常熟悉。老宅已经 搬空,搭建的窝棚、连同原来村民私拆故居建起的三层新楼都已拆为一片瓦砾,留下残缺 不全的绞圈房子等待着修复。踏进东间,墙上工整的毛笔字表格是公社化时期的最后一次 工分记录。桥头两位老妇见我们在“ 踏勘 ” ,走过来愤愤地抱怨:“ 你看那间屋子,一夜之间 迁进了好几个户口”“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 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 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

5、禁锢即使是对乡贤: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城东的童年读书处“ 东 野草堂 ” ,不也被私拆、改建新楼了吗?傅雷在周浦读小学时的恩师、清代末科秀才、苏东 坡 28 世孙苏局仙的牛桥“ 东湖山庄 ” ,不也是在人去楼空多年失修后,门楼坍塌几成废墟、 藏品被盗吗?虽然周浦民间至今仍在流传着傅母教子佳话,可其现实意义或许只是“ 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 般的教育期望值。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 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但是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 1966 年,一位名叫江小燕的姑娘在傅雷罹难后,冒险收存傅雷骨灰,才使之47 年后终

6、于 归葬南汇故乡。 ?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傅雷由死而生:傅雷家书从十几 万字的小册子进化为一部人文经典,与傅雷翻译的欧也尼 葛朗台同被选入中小学语文 教材。当傅雷的名字被写上故乡中小学的校名牌时,当故乡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琅琅诵读 着傅雷的文字时,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开工修缮、周浦的傅雷图书馆蓝图初谱时 周浦古镇 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 市面前能保留多久?“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选自 2019.7.22文汇报 笔会,有删改) (1)给段落 和 中带括号的甲乙丙丁处填入叠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深寂寂脉脉朵

7、朵 B.寂寂深深淡淡灼灼 C.寂寂深深淡淡朵朵 D.深深寂寂脉脉灼灼 (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西晋名士陆机的诗句“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作结,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4)文中写作者多次实地走访傅雷故居,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意作梳理并 作简要评析。 【答案】 (1)D (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 胜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 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 (3) 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忧,更是在呼吁,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

8、留住那 些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 读者注意和反思; 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4) 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 无奈; 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 视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 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 小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 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 前,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选择题形式,可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用排除法解答。其 中“ 脉脉

9、” 犹默默,多用来修饰流水,文中写“ 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所 以此处应选 “ 脉脉 ” 。排除B、C 两项。 “ 灼灼 ” 指鲜明的样子,诗 周南 桃夭中有 “ 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 ” ,原文中说 “ 村外田畴,桃花(丁)” ,此处应选 “ 灼灼 ” 。排除A 项。甲处 “ 屐痕 ” 指鞋痕、鞋印。应选“ 深深 ” ,乙处语境写傅雷祖居的荒凉破败,“ 寂寂 ” 有孤单、冷落 的意思,应填 “ 寂寂 ” 比较符合环境特点。故选D。 (2)第一次出现是2008 年在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第二次出现是2013 年我们重 访下沙傅雷故居时。并且文中指出“ 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

10、样” ,大意就是:这些破房子没 什么用,盼着拆掉,还修它干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底层大众对于这些先贤故居文化价值 的漠视,两次出现起强调作用。同时,后文是写作者对名人故居所渗透的文化精神与情感 与底层大众眼光与追求之间的隔阂的反思,老妇人的话很自然的引发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 层思考。 (3)本文结尾所引陆机诗句的大意是:要听华亭的鹤鸣,能再听到吗?放在破折号后, 是对前文 “ 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 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 的补充强调。作者表面是在记述寻访傅雷故居,实 际是在表达对故居文化被淹没在城市改造中的忧虑和痛惜,所以陆机的诗句在文

11、章结尾 处,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了作者深沉的担忧,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更是对中心的深化。 从效果上来看,以诗句结尾,醒目且吸引读者。本文内容关系文化,以诗句结尾符合文章 的文化氛围。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要清晰,语言要通畅。 (4)本文写作者多次走访傅雷故居,其中重点写两次寻访下沙傅雷故居。体会作者情感 要将重点放在这两次。结合文中语句“ 可惜 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 寞”“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可体会出作者的痛惜与无奈。第二次重访下沙 时,写道: “ 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 法所禁锢 ”“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

12、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 人文追求吗 ” ,表现的是作者的悲哀与反思。第 、?段中写 “ 但是 感染着几代后世学 子的良知 ”“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 当故乡的校园里 当下沙的 傅雷故居 ”,可以感受作者的欣慰。文章结尾“ 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 面前能保留多久” 可体会到作者的忧虑。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D; 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胜 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赋 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 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

13、忧,更是在呼吁,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留住那些 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读 者注意和反思; 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无 奈; 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 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 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小 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 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 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选出最符

14、合文意的一项。 根据乙处 “ 庭阶 ” ,虽然 “ 庭” 可“ 深深 ” ,但 “ 阶” 却不能用 “ 深” 形容,故用“ 寂寂 ” 合适;丙处 “ 水” 应该用 “ 脉脉 ” 修饰;桃花固然也可用“ 朵朵 ” 修饰,但根据文章充满诗意的风格,用含有 诗经意味的“ 灼灼 ” 更能体现出色彩与盛放的热烈,故选D。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和作者的情 感,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傅雷的老房子承载的是一份文化的寄托,然而老妇人们都只希望 老房子能够拆,甚至对修复老房子产生不满,如“ 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 要修 ” ,体现出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漠视与

15、不关注,从作者的思考“ 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 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可见,体现出伟大的知 识分子不为民众所了解的悲哀。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的赏析,理解结尾的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寄托的 情感。“ 想要再听到华亭之上白鹤的鸣叫,却又怎么能再有机会呢?” 陆机为人所馋,临行 前说下这句,便淡然赴死。后用“ 华亭鹤唳 ” 比喻感叹生平、误入仕途的悔恨。而作者在此 处应该是用陆机的文学才华来类比傅雷,表达对傅雷逝去的惋惜。同时也对傅雷故居风光 渐渐逝去的惋惜,表达对精神文明渐渐淹没于物质追求中的悲哀。 (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筛选概括,可结合关

16、键语句,找出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分 析。多次走访,说明作者对傅雷怀着崇敬之情。第二段写出作者对傅雷故居寥落情境的痛 惜之情;第七八段写出对许多名人故居年久失修的感慨,以及对民众不能明白这些文化名 人故居保护的无奈。第十段写出作者对后世学子们良知的欣慰之情。最后一段则表达对逝 去的终将逝去而无可挽回的惆怅伤感之情。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 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 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 过。 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 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 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 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