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489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4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 炜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 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 一下才好。 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 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 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

2、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 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 亲切的。 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 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 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 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 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

3、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 迎向它们。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 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 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 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 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 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 子

4、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 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 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 毛病 ! ” 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 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 又来人 了。 ” 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 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 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 ” 他说: “ 喝水水不开。 ”“那就给咱 个瓜吃吧 ! ” 他恶声恶气地答:“ 吃瓜瓜不熟 !

5、 ” 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 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 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 嘭” 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 格外甜。看瓜老头说:“ 知道吗 ?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 欢。 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选自读者2018 年第 7 期)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繁华的灯饰取代过去那种朦胧的灯火,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

6、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文章 段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文章后半部分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的老人形象,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2)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3)文章结尾“ 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答案】 (1)D (2) 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们 温暖、亲切的回忆,深化主题。 (3) 表达了对消逝的灯火的怀念之情。 蕴含着对灯火消逝的遗憾之情。 体现了作 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7、 【解析】 【分析】( 1)D 项,结合文本内容“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 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 多,烟也抽得太多”“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 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 分析可知, “ 敬仰之情 ” 不当。故选D。 (2)作者写灯火,不吝笔墨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故事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 分析, “ 在野外 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 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 给人们温暖、亲切的回忆

8、。“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看林人的 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 是用刀,而是用拳” ,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3)结尾 “ 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对 什么现象的反思。 表达了什么情感。“ 没见过 ”“三十多年 ” ,对消逝的灯火的怀念之情。 “ 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 蕴含着对灯火消逝的遗憾之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故

9、答案为: D; 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们温 暖、亲切的回忆,深化主题。 表达了对消逝的灯火的怀念之情。 蕴含着对灯火消逝的遗憾之情。 体现了作者 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2)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情节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 所;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 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其

10、他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使 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结合具体情节,可进行具体分析。 (3)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 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 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 出作者的感情来。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常用这样一些 基本术语: 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揭示什么人

11、生道理。 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表达了什么情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 朝秦暮楚 ” 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 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 古成语 ” 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 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 朝秦暮楚 ” 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 地! 1800 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 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

12、的车子停在了秦 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 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 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 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 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 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 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

13、、王 聪儿、 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 ”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 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 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 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 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 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 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 西” ,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

14、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 千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1/3,但它东 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 连郧 ”“通汉 ”“达楚 ”“接秦 ” ,已足以显示它通达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 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 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 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 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 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 伢

15、。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 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 更是我的荣幸 ”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 “ 伢” 回信: “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 恕我不称呼你 陈镇长 ,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 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使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 这个词作为 “ 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 意思的误解

16、。 B.作者用 “ 老得白发千丈” 形容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 作者对这座古城的景仰之情。 C.作者对比描写了车停古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表明中华民族的文 化博大精深。 D.作者引用杜牧的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荒 淫,又表明上津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上的作用。 E.作者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四组镶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 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2)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请简要分析。 (3)作者走在上津古城墙上时,“ 心中倏忽一颤 ”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怎 样来表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4)作者在结尾的回信中说:“ 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回信内 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答案】 (1)B,E (2)内容上:通过写漫川,表现了秦楚两种文化百年牵手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结构 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上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