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3232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25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 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 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

2、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 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 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 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 梨花呢?

3、”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 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 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 ”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 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 “她姐姐很受感动” ,“ 很受感动 ” 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 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

4、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 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 我” 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 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我 ” 、老 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中生根、开花、发扬光

5、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 题。 (3)文章的标题是“ 驿路梨花 ” ,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 什么?用 “ 驿路梨花 ” 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 的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 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 【分析】( 1)A 错在 “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

6、,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BCD 理解 正确。 (2)A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 我” 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 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 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我” 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 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 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 屋。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梨花贯穿全文始 终,是全文的线索

7、。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A; A; “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 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已 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 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

8、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 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作 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 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 );吸引读者兴趣。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 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

9、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 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 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 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 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 偶然的 ” ,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 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 门,他看见

10、了我。“ 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 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 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 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 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 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 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 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 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的大殿里。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 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

11、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 是“ 改良 ” 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 嚷” 了一 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 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 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 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 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 爷,但是他不以富做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

12、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 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 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 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 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 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 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 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

13、 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 姐入庵为尼。出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 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 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 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 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 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

14、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 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 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 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 (1)概括宗月大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用上“ 不仅 还 更” 这样的关联词语。 (2)根据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文中划线的句子几次对刘大叔的“ 洪 亮” 的声音或笑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 “ 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

15、” 旨在表现 _。 第二次描写: “ 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旨在表现 _。 第三次描写: “ 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旨在表现 _。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4)文章通篇以“ 刘大叔 ” 来称呼宗月大师,直到最后才点明“ 他是宗月大师” 。请分析作者 这样写的意图。 (5)在朗读者节目中,演员濮存昕在朗读宗月大师前,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 段人生经历。年少时他曾患有腿疾,被同学乱起绰号。在灰暗的少年时光,他遇到了医生 荣国威,助他扔掉拐杖,让他重拾自信。请结合文章,联系朗读者濮存昕的经历

16、,说说他 会以怎样的感情来读这篇文章的? 【答案】(1)宗月大师不仅帮助我入学读书,完成学业,还成就了我的一生,更教会了 我与人为善,懂得了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 (2)刘大叔性格爽直,我心生敬重;刘大叔心胸豁达,不计得失;刘大叔乐善好施 (3) “不体面 ” 含蓄地写出了“ 我” 的贫穷;表现了“ 我 ” 这个苦孩子内心的敏感、自卑。 “照旧 ” 写出了宗月大师的财产被骗卖之后心态和原来一样,没有改变;突出他不论贫 富,依旧乐观的心态。 (4)“ 刘大叔 ” 是作者对宗月大师的一贯称呼,幼年时就开始了,这样称呼自然、亲切;宗 月大师这个称呼表达着作者对他的诚挚的感激与景仰之情,是画龙点睛之笔;从“ 刘大叔 ” 到“ 宗月大师 ” 的称呼变化,意味着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善行的由衷理解和认同。 (5)饱含了对改变自己命运轨迹的恩人荣国威医生的深深的谢意。 【解析】 【分析】( 1)文中围绕宗月大师,通过记叙几件事,来表现他对“ 我” 的帮助,这 些帮助首先是在“ 我” 十岁时,他出资让我上学;后来“ 我由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