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这样磨成的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798480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剑是这样磨成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剑是这样磨成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剑是这样磨成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剑是这样磨成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剑是这样磨成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剑是这样磨成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剑是这样磨成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剑是这样磨成的编者按:4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10周年。焦点访谈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视栏目,而是代表舆论监督的一个符号。十年来,焦点访谈以他们的三千五百多期节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之路”。特殊的地位导致了它特殊的影响力。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罕见地得到了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4月8日,温家宝总理给焦点访谈发来亲笔信,祝愿它越办越好,强调“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据了解,焦点访谈之后全国电视台曾开办了六十多个类似焦点访谈的栏目。经过十年的努力探索,可以肯

2、定,以焦点访谈为标志的舆论监督将以一个新的姿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个时候,回望、梳理一下这十年历程,其意义,应该并不仅仅限于焦点访谈本身。如果说,1994年4月1日有什么值得记下一笔的话,焦点访谈的诞生不应该被历史抹掉。这个日后掀起中国舆论监督热潮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当天播出了第一期:94国债发行的第一天,编导戴明,主持人张恒,时长13分。十年后,2004年4月1日,焦点访谈的“大眼睛”标志第3527次在屏幕上出现,这期节目名为“坑农劣肥肥了谁”,曝光湖南衡阳地区销售假化肥情况。10年的刻度足以让很多东西颜色褪尽,甚至消亡,但历经风雨的焦点访谈,色泽愈加鲜艳。每天19时38分,很多人习惯

3、性地将电视锁定中央台焦点访谈10年不间断地磨砺,它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焦点访谈”四个字,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细节,深深镌入了整个社会的肌肤。它聚焦社会,社会目光也聚焦它无论观众、新闻理论研究者、政治学家、党政干部还是中央领导。最近的一次在4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焦点访谈栏目座谈,他赞扬所有工作人员10年来进行的努力,使焦点访谈“成为党和政府推动工作的好帮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的主心骨,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名牌电视栏目”。可以说,焦点访谈的涵义,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视节目所能概括的。一个真正的社会守望者 就像焦点访谈日后能对中国改革有所推

4、进触动一样,它本身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产物,骨子里天然含有革新的因子。脱胎于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焦点访谈,呱呱坠地那一刻并没有鲜明地举起舆论监督的大旗。央视副总编辑、焦点访谈的创始人孙玉胜在谋划这个晚间播出的新栏目时,把内容设定于热点、焦点、难点新闻事件,以调查分析加访谈述评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本意是改革电视新闻报道手法,还没“上升”到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高度”。“我们在日后的探索中,发现用电视手段报道一些焦点、难点,能够起到不小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就有了这样的定位。”孙玉胜说。焦点访谈的第一个监督节目是在开播两天后,播出了一个北京郊区占用耕地修建坟墓的批评报道,事不大,但却是对“滥用权

5、力”行为的一次旗帜鲜明地监督,反响很好。这之后,焦点访谈“一发不可收拾”,旗下年轻的记者们以高昂的热情在全国各地奔波,“盗伐危及大动脉”、“309国道乱收费”、“河道里建起商品楼”等报道,都是轰动一时的经典之作,焦点访谈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急先锋”,收视率曾高达30%左右,堪称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今年4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10周年。4月8日,温家宝总理给焦点访谈发来亲笔信,认为焦点访谈用责任作为主题,回顾十年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前景,很有意义。他指出,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

6、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体现在对焦点的关注和正确的把握,特别是要善于抓住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责任还体现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社会效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希望焦点访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越办越好。事实上,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写到,“舆论监督”只是“焦点”节目的功能之一。有统计显示,在其批评监督类节目

7、最多的年份和季节,比例也没超过播出总量的22%。焦点访谈却能靠这小部分节目成功,原因何在?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者展江的话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焦点访谈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顺应了公众反腐败的期待和要求。对焦点访谈研究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认为,作为强势的电视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一个中央级新闻媒体,在黄金时段以每天一集的高密度播出电视评论类节目,既有利于舆论监督,也有利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对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来说,也需要一个观察民情、倾听民意的窗口,需要一个调节公众情绪的“减压阀”,作为国家级电视台新闻评论类栏目的焦点访谈无疑可以很好地承担起这个任务。公众的需求与党和政府

8、的支持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特殊的地位与焦点访谈同仁们的特别努力,使其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舆论监督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也进一步促使它声名的扩张和监督功能的强化。“它很好地承担起了媒体的社会功能一个真正的社会守望者。”但涂光晋教授认为,这种成功模式是其他电视类媒体不可比拟的也无法复制的,“焦点访谈注定要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特别的一笔。”“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孙玉胜有个随身携带的电子记事本,里面列了焦点访谈初创时的采访编辑原则:要以正确的立场来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采访事件、制作节目,不能“过把瘾就死”;本节目不回避矛盾与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报道之主体,但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要建设而不要破

9、坏;此节目具有强烈的新闻性,选题、采访、画面、编辑,节目制作必须符合电视新闻规律。“归纳起来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是建设性的监督,不是为揭露而揭露,而是从解决问题出发。”孙玉胜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帮忙不添乱”的监督方式,就是节目既得到上级支持,又得到老百姓信赖,能够生存十年的主要原因。正如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中国改革一样,任何急于求成、企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做法都会遭到挫败,电视新闻改革也如此。焦点访谈的团队成员们都坚守这样的原则:必须在改革与现实条件之间把握一种平衡。制片人兼主编余伟利直接负责焦点访谈的内容制作,对这种“中国特色式的监督”体会更深:“在体制框架内做一些事情,怎么样做得更完美,社

10、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又要把媒体的立场表达出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好的结合点。”他们在推动 “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该如何报,都需要智慧与技巧。”余伟利告诉记者,十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火力”主要集中在两块,一是滥用公权行为,比如国家权力机关徇私舞弊,或者用公权来损害老百姓的权利等,都是焦点访谈监督得比较多的内容;另一部分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监督,比如曝光在电影院里放黄色录像,暗访实习女生进了歌舞厅等,通过对这些丑恶现象的鞭挞,起了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有时候虽然报道的是一个点,但涉及到的是一个面,或者是一条线。这对工作推进的力度是很大的。”说起这些成功案例,孙玉胜如数家珍:山西公共场所乱罚款问题

11、报道后,国务院制定政策来治理整个社会领域内的乱罚款问题;对黑龙江某地进行的“挪用巨额粮款”的调查,促使整个黑龙江全省搞了一次大检查,解决粮款挪用隐患问题。事实上,焦点访谈的报道,大多数都引起了中央和省部委领导的重视,不少陈案积案疑难案常见案等等,都在中央领导的直接重视下得到解决。“我们报道的是一个点,但是由此引发的政策往往造成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的影响。”梁建增说。农民负担、形式主义、公路三乱、地方保护、药品保护、药品造假、国储粮造假、棉花掺杂使假、环境资源破坏、挪用贪污诸多问题,都是从焦点访谈调查揭露问题开始,最后经行政和法律手段得以解决。焦点访谈以自己翔实深入的调查,成为行政与法律进入的向

12、导。焦点访谈还推动了很多政策的出台。梁建增说:“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的是直接促使政策出台;有的是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事实依据,比如1998年北京沙尘暴的报道,使国务院拨上百亿资金用于北京周边环境保护;有的是促使政府检查现法规的执行情况。作为国家电视台,焦点访谈有责任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写道:“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开设了焦点访谈监督情况反馈机制,就中央领导同志每一次对焦点访谈做出的批示以及批示后的监督事件与人员进行正式的行政范围的调查和查处,而后视调查情况将一些涉及法律问题的案件移交司法。2002年当年,焦点访谈报道的事件中,有41起被纳入国务院督察反馈机制。

13、调查进入得迅速而深入,查处力度大。有学者和专家将这种机制视作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我认为,这样的机制使舆论监督能够与行政的力量,继而与法律的力量相接通,监督的落实变得制度化和常规化了。”“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要求焦点访谈比纯粹从新闻价值角度考虑得更多。“譬如我们还是要考虑地域平衡、行业平衡,软和硬的结合性报道等多种因素,这样一是为了播出的安全,另一个是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余伟利认为,如果一个栏目成天播司法方面的问题,虽然达到了宣泄的目的,但是无益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去做了。可过了一个月,这里又发生了一个更大的事情,那我们做不做呢

14、?这时候,我们就要用相对建设性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更为合理合情的判断。”“这就是焦点访谈比较突出的特色:中规中矩,强调有度,强调党和国家政策,考虑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需要,每一个方面又不做得很过火,所以属于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是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监督。”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研究员郭镇之说。李长春视察焦点访谈 4月28日下午2时,中央电视台东门。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新闻线索材料收递窗口刚刚打开,十多个人一拥而上,满怀期望地递上厚厚一摞材料。收材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央台就这两个栏目开了这个对外的窗口,每天前来投诉的全国各地的人络绎不绝。他时常一个人忙不过来,

15、需要三个人轮班,“今天上午就收到150多份,下午收完了后送到各栏目去处理。”一位披麻戴孝的年轻妇女,带着两个四五岁大的孩子坐在台阶上不肯离去。“我要见焦点访谈的领导,为我死去的丈夫伸冤。”她的声音哽咽而嘶哑。细雨飘下来,两个面色惊恐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中央电视台东门极其常见的一幕。那位工作人员说,他见过人数最多的群体性上访达好几百人,晚上整条街上横七竖八躺满了人。“焦点访谈是公众的守望者,而不是救世主。”学者和焦点访谈的员工都屡屡强调这句话,然而投诉无门、反映问题渠道不畅的老百姓们,依旧固执地将其看作“焦青天”。余伟利感叹,焦点访谈栏目以及记者们都很清楚,作为媒体和从业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功能所在,但很多时候感觉不堪承受之重:“我们承载不了太多殷殷期望。”在焦点访谈拥挤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蓝色的大麻袋,里面是成捆成捆的信件。余伟利说,这只是最近收到的部分观众来信,其他房间还有好几麻袋,这尚不包括收到的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栏目设专人负责拆阅信件,挑选出有价值、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新闻线索予以报道,有一些转交给相关职能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