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768656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四分册复习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华师大版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单元核心概念:(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

2、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二、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三、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三、象形文字和纸草(A)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

4、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第3课 古代印度。一、种姓制度(B)1、四大种姓的名称: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2、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3、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

5、,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佛教的创始人、经典、传播(A)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5、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东汉末年开始传播,三国、两晋、南北朝盛行。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

6、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二、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A)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单元核心概念:(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古代罗马是继

7、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特征:(A)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二、古典时代:(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

8、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三、雅典民主政治:(C)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

9、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一、荷马史诗:(A)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二、史学与哲学:(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第8课 罗马政治制度。一、罗马共和国的开始:(A)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二、罗马帝国(A)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

10、、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三、基督教的创始、经典:(A)创始:1世纪中叶 耶稣经典:旧约全书 新约全书四、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A)392 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第9课 罗马法体系。一、“十二铜表法”(A)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

11、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二、公民法:(A)原因: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罗马国家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决裁或法令。经长期积累以后形成了一种适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内容: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而颁布的法令以及历代皇帝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发布的敕令212 卡拉卡拉 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三、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B)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

12、人树立了榜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经典(A)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单元核心概念:(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

13、等级君主制。(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A)产生:6世纪下半夜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二、采邑改革及其影响:(A)时间:8世纪上半叶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影响:(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3)法兰克王国后

14、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三、庄园的特征(A)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第13课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一、城市的自治:(B)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二、等级君主制:(B)1、背景

15、: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