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共建惠州学院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9767762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市共建惠州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市共建惠州学院(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市共建惠州学院总体规划(2017-2020年)惠 州 学 院2017年6月目 录一、指导思想1(一)强化校地协同,充分发挥共建协调机制优势2(二)强化内涵建设,充分彰显理工类学科专业优势2(三)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2二、建设基础3(一)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3(二)主要问题6三、总体目标7第一阶段:突破难点、实施推进阶段(2017.01-2018.12)7第二阶段:优化调整、提质增效阶段(2019.01-2020.12)8四、重点任务9(一)内涵提升方面9(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16五、保障措施17(一)构建省市共建工作领导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17(二)优化人力、财力和政策资源

2、配置19(三)强化基本条件保障20(四)强化考核狠抓落实21六、预期标志性成果22七、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23(一)省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23(二)地市政府共建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24(三)学校自筹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24八、附表26附表127附表245省市共建惠州学院总体规划(2017-2020年)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省、市两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高校参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3、圆满完成广东省教育厅 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惠州学院协议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提升惠州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综合办学实力,成为推动惠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深莞惠+汕尾河源“3+2”一体化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惠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惠州学院转型发展建设方案,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省市共建的指导思路、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明确以省市共建促转型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探索惠州市政府与省教

4、育厅共建惠州学院新模式。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战略主题,坚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和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贯彻落实惠州市建成“2+10+N”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部署,突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三个要素,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与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破解难题,厚植优势,加强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努力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切实提升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和办学声誉。加快把惠州学院建设成为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步伐,为广东省

5、尽快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尤其是为惠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坚持遵循广东省加快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的总体建设原则,结合省市共建惠州学院的具体实际,突出以下工作重点与指引。(一)强化校地协同,充分发挥共建协调机制优势在惠州市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工作的创新机制,强化沟通协调,动员区域内各类资源共同支持惠州学院建设发展,研究、指导、解决共建中的重大问题,落实相应政策和经费,督促各项

6、任务的落实。(二)强化内涵建设,充分彰显理工类学科专业优势适应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需求导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为核心,加快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大力发展驱动惠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学科交叉,实现学科动态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惠州学院理工类学科专业发展助推惠州市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科学谋划政策引导和机制衔接,主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学校与惠州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紧密联结、深度融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惠州学院发展的运作机制,实

7、现校政行企互惠互荣,强化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力。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校地协同机制,改革创新学校治理体系,使学校发展与服务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辅相成,不断释放改革创新动力与活力,加快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实现校地融合发展。二、建设基础(一)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过去五至十年是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都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以“252工程” “252工程”:“2”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5”即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工程、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即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以质量特色求生存、服务贡献求支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地需要,开设各种人才班、试点班、特色班,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有本科专业达到49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专业成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1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被确立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项目获批为省级卓越

9、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7个项目入选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2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36项,“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人才项目”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至10个,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增至265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8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60项,30多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创业中心,9个创业团队成功注册企业,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570项(其中获国际级奖项60项,国家级奖项569项)。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

10、末,学生赴境外海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736人次,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前列,最终就业率保持96%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 科研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以“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区域特色”为思路,实施科学研究目标管理,推行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科研激励和约束机制。五年来,全校科研立项数为836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48项、教育部项目16项,省级重点、重大项目7项;出版学术著作或译著58部,教材40部;发表学术论文3141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267篇,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258篇,CSSCI期刊论文391篇;获得专利授权278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95件;获得

11、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实现了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突破。获省重大平台建设项目2项(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省教育厅高校技术开发中心1个(广东高校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省级培育重点学科1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教学重点实验室2个(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工),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大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3.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优扶新,分层建设”为指导思想,以巩固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为建设思路,构建以电子、化工、服装、生物、计算机等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学校现有17个二

12、级教学单位,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8个二级学院招收理工类本科生,理工类学生占全校本科学生总数的44.1,高于我省(33.6)和全国(40.1)的平均水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文艺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基础数学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土木工程、中国史、体育教育训练等6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4.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五年来,引进教师136人,其

13、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到2016年底,专任教师共计70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8人,硕士学位37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31人。人才引育成效明显:评审聘用二级教授5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惠州市“东江学者”1人、惠州市“天鹅计划”引进(创新类)领军人物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增加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增加5人、“市管拔尖人才”增加3人,聘请以两院院士、专家为主的客座教授59人,全职引进37位外籍教师及专家进行教学科研,派出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或考察访问100余人次/年。实施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按需设岗、以岗定责、择优聘用、合同管理

14、的用人机制初步形成。5. 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拓展坚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年来,与国(境)外高校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出国(境)交流日趋常态化。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日本等1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次国际会议和赛事;派出教师干部384人次赴国(境)外交流,其中具有海外培训和访学经历的人数176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其它交流活动的人数208人;学生赴海外开展各类交流活动736人次,其中留学401人次、参加带薪实习、国际竞赛、文艺演出、汉语支教等项目335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外籍专家208人次,

15、外籍教师开设全英文课程达到30门。6.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本着以质量特色求生存、服务贡献求支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学校积极服务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库成果和科技服务。五年来,学校与重点行业、企业、政府重点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平台156个,积极参与区域“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设计调研、服务惠州知名景点建设等项目,组建师生团队协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企业输送应用服务型人才。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到企业及乡间,主动开展科技支农、惠农活动,解决农业一线紧迫问题;积极提供高雅艺术进社区、“两馆”免费开放等服务,广受市民欢迎;积极开展地方干部、企业、社区人员专业培训,五年来培训人次达12100余次;成立东江文化研究院,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创办惠州品牌学术论坛“东江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惠讲学100多场;创办惠州学院交响乐团,在省内外举办各类公益大型演出20余场/年;创办“英语沙龙”,每年举办20余期,为校内外各界人士提供经济文化交流与英语语言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文化惠州的社会美誉度。(二)主要问题广东确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