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9762076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的常考点,高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切入点新颖,内容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秦、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史实,注意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关系和古希腊、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2014年高考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从命题角度以新情景、新材料为主要考查考查各类制度的实行、沿革变化及其特点、历史作用。重点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与方法】1、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解井田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重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2) 生产关系从发展阶段来看,主要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基本内容来看,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一定社会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政治改革或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实质都是生产关系变革)3、 运用发展史观与辩证史观来评价历史事物(1)发展史观:前期 ;后期(2)辩证史观:积极;消极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朝:时间: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开始商朝:时间: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

3、政务。地方封侯和伯。西周:时间: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知识梳理】一、分封制 (特征:等级森严)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实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前提与目的:以 制和宗法制为基础;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拓展疆域。3、内容:(1)受封对象:王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得到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等。(2)、受封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在领地内有世袭统治权;但须定期朝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主要诸侯国: 、 、燕、卫、晋

4、、宋等。4、作用:(1)、积极:形成严格等级制度,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2)、消极:诸侯王势力不断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5、崩溃: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崩溃、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进行,分封制逐步瓦解。(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分封制,行郡县制。以后偶尔实行分封制)二、宗法制(特征:血缘关系)1、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固。2、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及特点:核心是 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

5、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于大宗。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4、影响:(1)、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巩固分封制;(2)、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固统治秩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5、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内核与纽带,巩固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礼乐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级差别的工具。)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政治与血缘结合),构成

6、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考点二、秦 朝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一、前提:秦的统一(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一)皇帝制度1、基本内涵: ; (核心); 。2、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官员由皇帝任命,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保证皇权至高无上。)官员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责 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百官负责全国军事(三)地方官僚机构:郡县制郡县是秦朝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

7、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绝对服从中央。注意: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西汉外朝执行机构,中朝决策机构汉初郡国二制并

8、行,后颁布“推恩令”,封国名存实亡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唐618907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 ,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 政令 道、州、县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9601127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路、州、县元12711368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明136816

9、4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 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废行省,设三司清16441911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唐代:三省六部制意义:(1)、三省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2)、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3)、三省相互牵制监督,保证君权独尊;(4)、使古代官僚机构形成严密完整体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成熟,被历代沿袭 。明代: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内阁制度的确立性质:内阁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无 权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注意: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

10、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

11、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置1、设置: 年间,原因: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特点:(1)军机处是 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无决策权。(2)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手中。 (3)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效率较高; (4)、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3、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渐趋衰落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1)专制主义强调君主专制,即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2)

12、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听命于中央政府。2、产生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3)思想基础战国韩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运用3、内容:(1)皇帝制度的确立 (2)中央行政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4、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 皇权的垄断( 皇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 人治色彩浓厚 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2)两对基本矛盾:A、 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时期实

13、行文官制度) B、中央内部 之间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5、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为主。具体表现在:(1)前期和中期(明清以前):A、积极(占主导)a 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政治的稳定。c 其他: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我国封建社会各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B、消极:容易滋生政治腐败、皇帝专权、宦官外戚干政

14、(2)后期(明清)时期A、消极(占主导):a 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外经济交流b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c 文化:思想专制,摧残文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B、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疆域的奠定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四、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3)唐:御史台(4)北宋:设通判,提刑按察使司感悟高考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