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9756572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内容提要】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转向“冷战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

2、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

3、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注: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153154页;美乔治?弗里德曼和梅雷迪恩?勒巴德著:下一次美日战争,何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4页。)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

4、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注:Peter Trubowitz,Definig the National Interest: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p.31,pp.3195.)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

5、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

6、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马汉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

7、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注:参见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和185页;李庆余:19世纪末美国公众舆论,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

8、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注:蔡祖铭主编:美国军事战略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62、

9、102103页。)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义阶段。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开始试探着走向世界。美国国内一向主张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推行“国际主义”,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由此萌发了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即主张卷入世界事务的干涉主义

10、)两种对立的外交政策主张之间的斗争。国际主义派认为,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其自身利益,应当对参与世界事务持更为积极的态度。(注:Peter Trubowitz,Definig the National Interest: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p.31,pp.3195.)但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军事计划分属两张皮,军事战略仍由几个自成体系的部分组成,即本土战略、加勒比海战略和太平洋战略,陆海军联合作战计划处于

11、初级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1917年4月6日,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到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事务中去。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在战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美国的意志成为绘制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指导思想,表明美国已从美洲大陆步入了全球政治舞

12、台。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这次跨越大洋的军事远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要角色”。“这次世界大战还促使美国第一次作出重大的外交努力,运用美国的原则来寻求欧洲的国际问题的解决”。(注: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这次战争还使美国认识到,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若出现不平衡,也会危及美国长远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军应担负起超越美洲大陆的作战任务。这就远远超出了美国军事战略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防御思想。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略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参加由国家联

13、盟实施的战争,使美国第一次经历了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联盟战争。(注:莫里斯?马特洛夫:美国战略思想的演变,载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5页。) 但当时美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注: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逐渐衰退,及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但必须指出的是,在

14、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并非一种完全消极的思想,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其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孤立主义最初只是针对欧洲国家,当时美国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大国同日而语,无力向外扩张,此时其核心思想是不主张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同时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除本国力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美国本身就是由反对欧洲的人建立的,他们来到北美大陆为的是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的生活方式。在多数美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鄙视心理,认为欧洲大陆充满着阴谋与欺诈,道德上是黑暗的,政治上是腐败的,在政治上卷入欧洲事务将违背美国的“理想”,甚至可能危及美国的“民主”制度。与此同时,美国人却有着一种要把他们自己的

15、“文明”带给邻国和亚洲国家的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感情成为孤立主义者赞成干涉拉美和亚洲事务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决不是闭关锁国,完全把自己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即使在孤立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美国也从未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外市场。此外,孤立主义与对外扩张并不冲突,它决不是一项消极的防御政策,美国实际上是在用它来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不足的弱点,即借用孤立主义这道“屏障”把欧洲大国阻挡在大洋之外,使自己在西半球这个辽阔的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扩张,又可避免卷入欧洲纷争,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或予或弃。(注:

16、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71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注: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位于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在欧亚大陆的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