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总第151期)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9750979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期(总第151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4期(总第151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4期(总第151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4期(总第151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4期(总第151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期(总第151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期(总第151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4期 (总第151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校办公室 2017年5月17日本期导读热点聚焦学业预警南京财经大学推出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好在哪教育观点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量级标准化考试反思16热点聚焦学业预警南京财经大学推出学业预警制度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05月11日 01版)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发布并实施本科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该办法,少数学业不佳或违规违纪的学生,将被确定为预警对象,学校和家长将合力对其进行教育和干预,以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现象发生。根据办法,学业预警是一种危机干预制度,不属于处分。依据旷课、挂科、补考、网瘾等不同情况,将学业预警分为三级,

2、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对学期累计旷课达到或超过10学时;学习成绩在专业年级排名与上学期相比有明显下降并且有挂科现象;学期必修课不及格课程达2门,且补考有未通过课程;历年必修课经过补考后累计有3门以上不及格;二年级末英语四、六级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未达到所在专业学位授予要求;沉溺于网络或其他不良行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给予黄色预警。对学期累计旷课达到或超过15学时,或单门课程旷课超过课程教学时数1/3而被取消课程考试资格;学期必修课不及格课程达3门,且补考有未通过课程;历年必修课经过补考后累计有5门以上不及格;三年级英语四、六级或计算级等级考试未达到所在专业学位授予

3、要求的学生,给予橙色预警。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标准为:学期累计旷课达到或超过25学时;学期不及格课程达4门,且补考有不通过课程;历年必修课补考后有7门以上不及格;四年级英语四、六级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未达到所在专业学位授予要求;临近学校规定的最长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等)未完成学业。办法规定,每学期开始,各学院必须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统计,确定学业预警名单,逐一通知学生本人,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对于红色预警的学生,必须书面告知家长,家长需填写学业预警通知单回执寄回学校存档。此外,学校会对被预警的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帮助其正视问题,查找原因,制订改进计划和帮扶措施,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被预警学生若能按所

4、修专业、所在年级的正常教学进度认真学习,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任务,可以解除学业预警。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姚学峰介绍,以往确有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业成绩达不到相关要求,他们对家长又常常“报喜不报忧”,而部分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很少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少数学生将不得不留级甚至退学。推出学业预警制度,可以做到防微杜渐,及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效防止和减少类似留级甚至退学等严重情况的发生,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业预警好在哪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6日 11版)陈有勇近日,江苏南京某高校发布实施了本科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对少数学业不佳或违规违纪

5、的学生,按程度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由学校联合家长对预警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帮助其正视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改进计划。预警不是处分,如果被预警学生能按时完成学习改进任务,就可解除学业预警。“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学业预警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危机干预机制,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奉行“一刀切”的管理制度,平时对学生培养缺乏有效监督,问题严重时直接开除或不予毕业。这种看似严格的培养制度,其实忽略了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现实动态过程,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其实质是对教育规律认知的欠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需要用心

6、、用情去做,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勤学上进的正能量,消解其消极怠慢的负能量。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论语先进里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了一件事情需要做,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回答:“你的父亲兄弟还在,应该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另一个学生冉求向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听到了就应该去做”。对此,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平时做事有些畏首畏尾,就鼓励他果断;子路好勇过人,就得约束他。今天的高等教育培养人,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注重人性化关注、个性化施策

7、、全程化引导、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打着按制度培养学生的幌子“一刀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凡事有经有权”,对高校教育而言,国家教育制度是“经”,要遵守;而在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之内的教育方式、教育制度创新是“权”。大学对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个性化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作者系求是杂志社评论部编辑)教育观点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量级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1日 07版)说到教育发展,人们很容易想到优先发展。优先发展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驱动下,我国已经建成了世

8、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因此,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同时,新的阶段当有新的姿态,应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战略,形成教育优先发展、内涵式发展“双战略”。老话题与新使命在政策话语中,内涵发展并不是新话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这应该是第一次提出内涵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工作方针部分阐释“教育质量”时,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不仅将内

9、涵发展的适用对象从高等教育扩至整个教育事业,而且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迈出了对内涵发展进行界定的第一步。2011年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个论述更进一步,提出了内涵发展的“两个基本点”,丰富了内涵发展的内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再次将内涵发展聚焦到了高等教育。从这个历程看,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表现出了三个特征,议程时有时无、含义时大时小、对象时宽时窄。尽管政策含义不太稳定,但至少表明了人们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从未停步。现在在更高层次上讨论教育的内涵式发

10、展,既有政策要求,也有理论诉求,还有实践需求。从政策要求上看,内涵式发展凸显了“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以新“创”新,以新“育”新;就要推动教育协调发展,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就要推动教育绿色发展,改变学习时间长、机会成本高的发展模式;就要推动教育开放发展,在世界教育舞台上找坐标、比实力;就要推动教育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增强老百姓的教育公平感、获得感。这样的发展就是内涵式发展。从理论诉求上看,内涵式发展体

11、现了新的发展理论。学术界集中关注发展问题已有半个多世纪,先后提出了若干发展理论,如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其总体特征是经济增长、西方中心、线性进步等。随后出现了一些新范式。比如英克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罗马俱乐部警告增长的极限,阿马迪亚森提出发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展人的自由的程度,明茨伯格等提出内源性发展,等等。这些新的发展理论在反思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把文化、价值、代价等范畴引入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内源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的效益等。内涵式发展的旨趣正在于此。从实践需求上看,内涵式发展适应了我国教育转型。无论是目标导向,还是问题导向,我国教育都亟需转型。一方

12、面,我国教育规模大、体系全、普及率高,2011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201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5.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已是世界教育大国。新的目标不应再求“大”,应转向“强”,向世界教育中心迈进,而“强”必然强在“内涵”上。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上好学”的需要,教育活力不足,获得教育结果的成本过高。在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我国综合竞争力在138个经济体中处于第28位,但就教育质量指标看,我国初等教育质量排第47位,教育体系质量排第63位,数学和科学质量排第50位,学校管理质量排第61位,远远低于我国综合竞争

13、力排名。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内涵式发展。谁之内涵,何种发展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主要范畴是发展道路、发展主体和发展目的,基本关系是“中-外、政-校、人-物”关系。与外延发展不同,内涵式发展是对根本问题、发展范畴和基本关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外”关系角度把握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弘扬中国传统。在发展理论中,一个大的争论是,发展到底由外铄还是内驱。实践表明,外铄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发展,典型的就是出现了“拉美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发展基础和制度环境等,理应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教育要避免“拉美化”,就必须更加突出中国传统,扎根

14、中国大地办教育。弘扬中国传统的过程,就是确立中国教育优势的过程,也是增强中国教育自信的过程。当然,强调中国传统,必须处理好中国传统与世界水平的关系。面向世界是现代教育应有的姿态,是中国教育多年的政策,但面向世界并不意味着欧美化,而是要在世界坐标里定位和发展中国教育。从“政-校”关系角度把握发展主体,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学校转型升级。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元,没有现代学校就没有现代教育,没有一流学校就没有一流教育。现实生活中,家庭择教多是择校,社会评教多是评校,老百姓教育获得感多是学校获得感。内涵式发展做的是学校的文章,倡导学校是发展的主体。并不是所有立足学校的发展都是内涵式发展,只有把资源配置到学校

15、品质提升上来的发展才是内涵式发展。学校转型升级需要两个条件,对各级政府来说,需要多放权、真放权,让学校能够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规律,自主办学、主动发展。对各级学校来说,需要转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之路,中小学要注重发展的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降低机会成本;高校要注重发展的水平,突出教学中心,严把学生“出口关”。从“人-物”关系角度把握发展目的,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从词源上说,上所施下所效为教,养子使作善为育。教育的本初功能是育人,第一任务还是育人,其他功能任务都是衍生的。但是,人们似乎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现在提出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是不忘初心、回归本质,另一方面是纠正偏差,既纠正“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又纠正学生发展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学生全面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升,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模式,既教书又育人,既育才又育人。寻找“桥和船”这里既要明确推进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