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9749613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标准答案)[参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比武大练兵疾控组试题( 答 案) 1 / 25 2 作者: 日期: 2 / 25 2010年免疫规划专业组综合复习参考题 1、预防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 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 病的发生和流行。 2、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 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 生和流行。 3、疫苗: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剂, 既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狭义的概念是指为了预防、 控制传染病的发

2、生、 流行, 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4、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 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 质。 5、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 运输冷藏设施和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 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 6、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 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 使用的疫苗。 7、第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

3、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8、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针对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 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9、常规接种:是指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程序和预防接种服务周 期,为适龄儿童提供的预防接种。 10、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 ,对易感人群开 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3 / 25 4 11、强化免疫: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人群免疫状况和传染病控制目标的要求, 在短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目标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 12、AFP病例:所有 15 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 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 AF

4、P病例。 13、高危 AFP病例:年龄小于 5 岁、接种 OPV 次数少于 3 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 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 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14、VDPV 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 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 VP1 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 1% 15% 。 15、cVDPVs :如发生 2 例或 2 例以上相关的 VDPV 病例,则视为 VDPV 循环。 16、 VAPP : 即脊灰疫苗相关病例 , 是监测到的 AFP病例中与服用或接触疫苗有关的麻 痹病例 17、麻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 染病责任疫情报告

5、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18、柯氏斑:病人发热 23 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0.51mm 灰白色小点,称 柯氏斑,为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19、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以 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肌僵直、角弓反张以致丧 失任何功能。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20、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 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

6、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2、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23、群发性癔症:是指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 4 / 25 5 以精神或心理因素为主的癔病综合征。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二、填空题 1、 对所有 AFP病例应采集 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采集要求是: 在麻痹出现后 14 天内采集;两份样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

7、24 小时;每份标本重 量 5 克。 2、AFP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 15 岁以下儿童非脊灰 AFP病例报告发病率 1/10 万 3、AFP病例在麻痹发生 60 天后,要对其病例进行随访, 随访表须于 75 天内 上报至市、省级疾控机构。 4. AFP 报告 14 种,举出其中 5 种: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 周期性麻痹、短暂性肢体麻痹 5、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AFP病例可分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VDPV 病例、脊灰排除病例、脊灰临床符 合病例 7、所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于 1/1000 活产儿的县(市、区)都应

8、视为 新生儿破伤风高危县。 8. 麻疹的主要症状发热、皮疹、咳嗽、结膜炎、卡他症状、柯氏斑 9消除麻疹的指标之一,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 万以下(排除输入病例) 10. 我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的麻疹接种率指标为95% 以上 11、麻疹监测病例的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例 12、麻疹血清标本运送前应在 2-8 保存,如果 7天内不能运送 的,应置 -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全血标本不能冻结。 13、对疑似麻疹病例, 出疹 3 天内麻疹 IgM抗体阴性者,可于出疹后 4-28 天再 采集第 2 份血标本。 14、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

9、位,在 10 5 / 25 6 天内发生 2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 10 天内发生 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5、 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 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 2/10 万以上,同时 80% 以上的县区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 万。 16、麻疹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为:麻疹疑似病例48 小时完整调查率达到 80% 以上, 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 7 天内及时报告率达到 80%以上。 17麻疹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为: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 80% 以上 ,麻 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到达 90% 以上,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数占暴 发疫情总

10、起数的百分比达到 80%以上。 18. 2006 2010 年全国乙肝防治规划中的目标之一是 5岁以下儿童 HBsAg 携带率降 1% 以下。 19.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20. 乙脑第一份血标本的采集应在发病 1 周内采集; 第 2 份血标本在发 病 3-4 周后采集。如第 1 份血清/ 脑脊液标本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抗体 IgM阳性,可不采集第 2 份血清。 21.预防接种常规资料中的统计资料可分为记录表调查表统计报表。 22、河南省“三规范一意见”具体指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 、 河 南省免疫规划疫苗、 注射器管理规范 (试行) 、 河南省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 (试

11、 行) 、 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23、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于 2010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 24、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 中规定:各级疾控中心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应 遵循 属地管理原则,须与本单位 免疫规划科室分开,并接受属地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免疫规划科室业务管理。 25、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 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 26、预防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 6 / 25 7 27、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分级管理, 共评定为示范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预防接种门诊

12、、 合格预防接种门诊三级,其复核的年限分别为 4 年 、 3 年 、2 年。 28、预防接种人员实行持证 上岗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年 对本行政区域 内接种人员组织培训考核, 考核成绩记录在 河南省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 29、 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人员应按照服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 但不得少于 3 人; 村级接种点至少安排 1 名接种人员; 城市产科接种点至少配置 2 名接种人员, 农村产科接种点至少配置 1 名接种人员。 30、制定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计划的计算方法为:某种疫苗/ 注射器计划量(剂 次/ 支)=上年度统计人口数出生率流动人口系数接种剂次数损耗系统上 年底库存量(剂次

13、 /支) 。 3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每年 11 月 10 日 前通过疫苗和注射器网络报告系 统上报免疫规划疫苗计划。 32、疫苗的基本分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多糖疫苗、重组疫苗。 33、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疫苗与冷库壁、 疫苗之间应留有 1-2cm 的空隙,以便冷空气循环。 34、疫苗使用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 35、分发疫苗应当遵循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 36、按照河南省疫苗和注射器管理规范要求,乡级、县级上报“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及需求计划报表”和“第二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进度报表” 的时限分别每月 5 日前、每季度

14、第一个月的 10 日前。 37、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自 2008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38、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第十一条规定: 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 3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预防医学会负责。 40、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诊断专 7 / 25 8 家组 做出,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41、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

15、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 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42、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管理中,接种单位至少应隔半年对责任区内的儿童预防 接种卡进行 1 次核查和整理,剔出 迁出 、 死亡或 失去联系 1 年以上 的儿童预 防接种卡片,由接种单位 另行妥善保管理。 43. 2008年,由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 等 5 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 。 44.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15种疾病包括: 结核、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乙脑、流脑、腮腺炎、风疹、甲肝、 脊灰、炭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 45.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

16、当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时,8 月龄接种时可应用麻风 疫苗替代,1824 月龄可用麻腮疫苗替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 足阶段,按照第 4 剂次至第 1 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替代全细胞百白 破,不足部分继续使用无细胞百白破。 46按照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工作指标:到 2010年,乙肝疫 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包括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 成分的麻腮风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 以上,其他 扩大疫苗在覆盖地区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 90% 以上。 47到 2010 年,甲肝疫苗力争在全省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炭疽疫苗和钩 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 以上。 48对于未完成基础免疫的 14 岁儿童,其补种原则中指出:未接种卡介苗的3 月龄儿童可直接接种,3 月龄3 岁儿童应做 PPD 试验,对试验结果阴 性者进行补种, 4 岁儿童 不予补种。 49、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国家客户端软件中,儿童疫苗接种信息手工录入可分为手工 单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