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743806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 不选、 多选、 错选均不得分 ) 1.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 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 ,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向西方 学习” ,D 项正确 ;A、B、C三项是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2.19 世纪中期 , 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

2、译到日本去的书后, 拍案感慨 , 在该 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 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 本书是 ( )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解析:A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书籍是海国图志。 3.19 世纪 90 年代末 , 某著述刊出后 , 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 击为“明似推崇孔教 , 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D.天演论 解析:B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革要求的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4.19 世纪 90 年代,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势下

3、, 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严复在维新理论的宣传 上贡献巨大 , 他翻译了天演论 , 主张(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C.“科学与人权并重”D.“世道必进 , 后胜于今” 解析:D 本题考查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主要内容。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他坚信“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等。故选择D项。 2 5.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 : “我有两个同学 , 一个叫孙竞存 , 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 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下列著作中, 与“这种风气”关联最密切的应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 C.天演论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

4、:C 从材料中“竞存” “天择”“适”等提示语可以判断这体现了天演论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思想 , 故选择 C项。 6.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白话文模式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解析:A 维新思想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A 项正确。 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C、D两项是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7.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 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主张从“制度”层面学习西 方的人有 ( ) 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 A. B. C. D. 解析:

5、C 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即“器物”, 错误 ;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 制度,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等, 正确。 8.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 闹了多少事 , 流了多少血 ,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 们救出 ,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是陈独秀在哪一运动中提出来的( )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C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 “德、赛两先生”民主与科学能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9.1915 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6、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旗帜是( )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自由民主 D.科学与民主 解析:D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科学与民主。 3 10. 陈独秀称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道德为“奴隶道德”, 鲁迅则斥之为“吃人礼教”。这反映 了前期新文化运动 ( ) A.抨击封建礼教B.宣传民主共和 C.倡导文学革命D.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A 从“奴隶道德”“吃人礼教”等信息可知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 旧道德指的就是封建礼教。故选择A项。 11.1920 年初, 有学者说 : “学生已经开始出版许许多多期刊, 都是白话文的 , 而且都是用普通人能 明白的语言讨论

7、问题”。该学者指出的这一现象( ) 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得益于文学革命的开展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体现了学生使用白话文启发民智 A. B. C. D. 解析:C 依据题干中“ 1920年初”等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白话文”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用普通人能明白的语言讨论问题”体现了青年学生以白话文启发民智, 唤起民众的觉醒 , 正 确。“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单凭材料无法全面体现, 错误 ; 材料未涉及 , 错误。选择 C项。 12.1918 年, 中国一位先进知识分子指出: 十月革命是 20 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 是人类历史的新曙 光, 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这位知识分子是( )

8、 A.陈独秀B.鲁迅 C. 胡适D.李大钊 解析:D 1918 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 李大钊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 等文章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 泛传播。 1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下列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文学革命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B.C.D. 解析:B 都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发表的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的文章 , 不合题意。 14.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 ) 4 解析: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新青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 系统地介绍了

9、 马克思主义。 15. 近代以来 , 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 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 下列图片所 示文献中 , 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 ) A.B.C.D. 解析:B 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 属于地主阶级的探索 , 故排除。反映的都是资产阶级的 探索。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 每小题 10分, 共 20 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康有为举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 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 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 政体的缔造者 , 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 , 与经学与时俱进 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

10、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 开援西入儒之先 河,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 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 ,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 ,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 ,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 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能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 (3 分) (2)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 ?(7 分) 解析: 第(1) 问,

11、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 , “评价”要结合所学并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分析。 答案:(1) 原因: 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 ; 自身经受的儒学教育 ; 现实社会的需要。 (3 分) (2) 观点: 只要引进西方民主、科学, 就可以救国。 (1 分) 5 评价: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 推动了文 化转型 ; 但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东方文化的偏激看法。(6 分) 17. 一部思想解放史 , 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 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 更是一部荡 气回肠

12、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三纲之根本义 , 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 , 所谓礼教 , 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 , 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 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 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 以收新旧调和之效 , 自相冲撞 , 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青年杂志第一卷 材料二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 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 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 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 题上, 已从

13、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 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 量引入 , 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 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 据材料一 , 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一认为束缚中国民主化的最大阻碍 是什么 ?(4 分) (2) 材料二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 你是否赞同 ?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第 (1) 问, 第一小问从“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 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 为大原”可得出结论 , 第二小问由“三纲”“礼教”可知为封建纲常名教的束缚; 第(2) 问, 赞同或 不赞同均可 , 表明态度后根据其积极影响或局限性来回答即可。 答案:(1) 根源: 自由平等独立之说。阻碍 : 封建的纲常名教。 (4 分) (2) 答案一 : 赞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或唤起了人们 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 答案二 : 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