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

上传人:烧** 文档编号:149743107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五语文离骚 教案 (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离 骚主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教学难点】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教学策略】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

2、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辅助教学】CAI【课 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二、作者作品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

3、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 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要求:把生僻字词

4、的音义写在书上。4.正音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

5、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齐读第四节。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

6、,老师为你们知道学习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五、练习巩固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练习设计: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緌(ru),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竹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六、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学习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七、朗读诗歌。八、板书设计学生欣赏,齐答学生记录学生探究学生朗读学生认读学生思考、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单独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集体回答学生读集体回答学生练习学生读集体朗读【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