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738912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培训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教学与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策略,2,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教学的任务 四、当代“教学”的新观念,3,一、教学的概念,对教学的基本认识: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 2、强调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地位与学生学的地位 3、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4,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 2

2、、教学与智育,5,(一)学习基本知识 (二)获得基本技能技巧 (三)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教学的任务,6,四、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7,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参与者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目标方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过程方面: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方法方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8,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一)师生关系问题包含

3、的内容: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 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二)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1)主客体关系的含义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 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9,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两者是互相规定的 第二,主体是活动中的主导,是活动的目的之所属;而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而存在的。 第三,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性,10,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3)关于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几种观点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教师中心论) B

4、、“教师客体,学生主体”说(学生中心论)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D、教师学生平行主体论 E、教师学生复合主体论,11,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4)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 再次,不可把主客体地位上的差异转化为或者理解为道德或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同时也不能因为主张教师与学生在道德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而取消他们在主客体地位上的差异。,12,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三)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1)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5、1、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 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 2、师生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直接性。 二是强烈的交互性。 三是情感性。,13,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3、师生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 第一,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 第二,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三,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第四,它是师生进行交往活动从而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前提。 第五,师生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14,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4、师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从教师的领导方

6、式来看: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15,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2)处理师生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1、从教师方面看,就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第二,尊重学生人格、权利,坚持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三,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 第四,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好的期望和信赖。 第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16,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2、从学生方面看: 首先,学生应尊敬教师。 其次,学生应理解教师。 再次,学生应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师对其的各方面要求。,17,二、掌

7、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一)教学中的掌握知识目标 1)知识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关于知识的定义: “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18,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2)知识的种类: 知识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 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动作技能包括认知成分,即知道如何做和肌肉协调成分)。,19,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3)陈述性知识的范围 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 单一的命题或事实、事件; 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集合等。,20,二、掌握知识与发

8、展智力,4)掌握陈述性知识的意义 首先,每个个体都应该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对人类社会的文化有足够的吸收和继承,这是个体社会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次,有许多陈述性知识在个体一生中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生活、交流和职业生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陈述性知识是一个人思想的运载工具 最后,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基础。,21,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5)程序性知识的范围和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意义 1、程序性知识的范围 智慧技能 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 认知策略,22,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2、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意义 智力活动主要地是直接依靠智慧技能来完成的。 人类有大量的活动需要

9、运动技能才能完成 。 认知策略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 其次,认知策略具有长远的甚至终身的价值,掌握了有效的认知策略,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23,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教学中的发展智力目标 1)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一个人的神经活动的功能特性在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它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综合性的认识潜能,在日常生活中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聪明程度”。,24,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2)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首先,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认识有更为广泛的作用。 其次,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作用更为长远,它一旦发

10、展起来,就可使人终生受益。 再次,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包括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25,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3)正确认识发展智力的意义 发展智力的意义是有限的。 第一,智力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第二,智力也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它仅仅决定成绩的25。学业成绩还受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人格特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 所以,不能过高地估计发展智力的意义,26,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三)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1)教学能够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2)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能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27,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关于

11、遗传在个体智力差异中起主要作用的证据。 一个方面的证据是,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约有80%由遗传决定,而只有约20%由后天因素决定。 第二个方面的证据是,个体到一定年龄(有研究认为到18岁)以后,虽然仍然在广泛地接受后天因素影响,但是智力发展却趋于停止。,28,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第三个方面的证据是,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智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即其智力水平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保持相对稳定,而不管环境与教育条件以及从事的活动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如何变化。 第四个方面的证据是,弱智儿童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学校教育很难把一个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正常智力的儿童。,29,二、掌握知识与发展

12、智力,(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保证个体“能”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是由知识和智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30,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2)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在教学目标中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应该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并努力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2、作为能力结构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31,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首先,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知识

13、掌握的前提条件。 其次,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 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功能、基础,需要通过各种认识活动才能得到发展和成熟,知识的掌握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当然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32,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在教学中必须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不能并列地、平行地进行,不能采取一边掌握知识、一边发展智力的做法。因为一边掌握知识、一边发展智力的做法实际上是把两者割裂开来。,33,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一)教学的认知过程 1)什么是认知? 认知即认识,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

14、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 2)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教学过程产生各种认知的结果。,34,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二)教学的情感过程 1)什么是情感? 2)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 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35,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三)认知与情感的相互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1)认知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1认知与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认知与情感的划分是相对的。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伴随、相互渗透的:认知中有情感的成分

15、,情感中有认知的成分。,36,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2、认知对情感的作用 第一,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 首先,情绪的产生,包括情绪的类型和强度,都是受到认知的重要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其次,情感的形成,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都是如此。,37,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第二,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认知活动的各种各样的结果,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导致情感的分化; 另一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判断、评价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38,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3、情感对认

16、知的作用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对认知活动起着动力和组织的作用,决定趋近或逃避情境的趋向以及人们在不同领域愿意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39,三、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2)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1、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 。 2、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到认知与情感相结合。,40,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一)接受学习 1)接受学习的概念 1、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它与发现学习相对。 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的区别。 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41,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1、优点: 首先,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进行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再次,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42,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局限性 第一,儿童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