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9738148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d(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 纲,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 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产业发展基本态势 几个定位与问题思考,提 纲,一、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兵者,诡道也。” “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率待之。”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兵非贵益多,虽无武进,” “上兵伐谋”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战略:就是创造一个唯一的、有价值的、 涉及一系列不同经营活动的地位。战略定位的基准:-多样化战略定位 可用于提供一个亚系列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战略定位 为特殊消费群的大部分或全部需求提供服务 -进入式战略定位 分割以不同方式

2、赢得的顾客,战略管理的三大学派之一 竞争战略学派 核心观点: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 相对竞争优势。 基本战略: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 专门化战略。 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 麦克尔 . 波特(Michael Porter) 代表著作:竞争战略(1980) 竞争优势(1985) 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战略管理的三大学派之二 资源配置战略学派 核心观点: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基本战略:组织-战略-协调 (经营领域、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 - 安索夫和-霍弗和申德尔 代表著作:企业经营战略(1969 ) 战略经营论(

3、1979) 树立战略经营(1984) 和战略制定(1979),战略管理的三大学派之三 目标战略学派 核心观点: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企业 的长期目的和目标。 基本战略: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制 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 - 安德鲁斯 和美国经济学家 - 钱德勒 代表著作:经营战略论(1971) 和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 (1962),战略管理-走向成功的道路 战略管理: 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环境、顾 客和竞争对手等),为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 展,实现既定总体目标,开展的一系列事关全 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本质: 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

4、、权变性要素: 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战略策略。,战略决策-危机-危险中的机遇和机会进攻!最有效的防御手段进攻!赢得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胜利的法宝,经营战略就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1、我们的企业是什么? 2、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 问题?,美国的-比特 . F . 德鲁克认为:,建立战略三角形,顾客,竞争对手,公司,价值,价值,产品、服务差异、成本,战略的组织组成:7S要素模型,1、结构 (Structure) 5、员工(Staff) 2、系统 (System) 6、战略(Strategy) 3、才能 (Skills) 7、首要目标/共同价值 4、风格(Style) (Superordi

5、nate Goals /Shared Value),战略,结构,系统,才能,风格,首要目标 共同价值,员工,战略制订过程,经营宗旨和目标 1、 战略分析 外部环境 内部条件 识别战略方案 反馈 2、战略选择 战略方案的评价和确定 3、战略实施 资源分配 选择组织结构 发挥领导作用 战略控制 4、战略控制,战略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PEST分析,技术环境 (technological) 技术总体水平、技术突破 产品寿命周期、技术变化 速度,社会文化环境 (Social (2)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带来的新机遇;(3)体验经济和文化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十个挑战:(1)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

6、快速增长,(2)从三元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3)农业现代化,(4)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应,(5)保持金融稳定,(6)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7)地区和城乡协调发展,(8)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9)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10)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利益。,200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说明:中国城市(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 正在大量转移,农民收入来源和增收途径已发生明显 变化,社会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中国GDP构成与变化,说明: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但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在逐渐减弱,2003年三

7、大产业的贡献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分别为:第一产业(农业)4%;第二产业(制造业)70%;第三产业(服务业)26%;三大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分别为:0.4%;6.5%和2.4%。,1999年(82066亿),2003年(117252亿),说明: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下 降,城乡差距在明显扩大,农民必须依靠 多途径致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状况与变化,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值在快速增加,质量在不断 提高,但比重在不断降低,具有比较优势的 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权威研究认为:我国的人均食物消费量已

8、经在过去30年中得到持续增长。 人均食物占有量从60年代初的每天1717千卡路里增加到19791981年间的2328千卡路里,到90年代末,人均食物占有量每天超过3000千卡路里,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FAO ,2002) 。 人均粮食的消费量已经很高,且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粮食的平均收入弹性都很小,收入增加所引起的粮食消费的少量增加被食物市场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粮食消费下降所抵消;随着市场发展,粮食的消费会继续下降,而其他副食品譬如肉、蔬菜、食用油等消费将上升。 在过去的20年只有1/5的增产粮食用作口粮(主要满足由人口增长所引起的需求增长),很大一部分耕地转向生产饲料用的玉米。饲料粮的比重几乎增加

9、了一倍(从80年代的14增长到90年代末的27)。这意味着粮食增产的70用于满足饲料粮的需求。,中国的农业状况与发展态势,收入增长与城镇化是消费需求上升和饮食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自从在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后就逐渐下降,在未来20年内将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在2010年达到顶峰(人均225公斤)后逐渐下降。,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会导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水平相应持续上升,这是因为城镇居民多数粮食(大米、小麦、玉米和其他粗粮)的收入弹性都已经是负的。在农村地区,2010年后,大米和小麦的需求收入弹性也将变为负数。未来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均

10、粮食消费水平的不断下降将导致全国平均粮食消费水平的持续下降。 相反,在未来的20年内,大多数副食品的人均消费需求在农村和城镇都将快速增长(约上涨5080)。 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内玉米生产增长难以满足国内玉米需求的提高,弥补这一缺口将依赖于国际市场。,在过去20年,我国农业发展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也经历了明显的结构性调整。 在需求方面:收入提高、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市场发育是引起食物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供给和贸易方面:国内生产增长超过国内食物需求的增长。这些变化使我国在80年代中期从一个食物净进口国变为食物净出口国。 我国的经验也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相

11、对短缺的国家,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农业基础设施、制度创新、价格改革与市场开放对提高国家农业生产力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技术是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将继续经历食物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的显著变化:,对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如畜牧业、园艺业和渔业,虽然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会显著增加,但是这些产品的国内自给率依然会上升。相反,对饲料粮、糖类、油料作物和棉花等土地相对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未来几十年中将不断增长。 到2020年,玉米、大豆、食用油、糖类和奶产品中将有3040来自于进口。但牛羊肉和小麦等的进口将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同时,中国将成为大米、蔬菜、水果、猪禽肉和水产

12、品的主要出口国,这些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将会达到国内生产总量的5左右。,大背景,传统 农业社会,现代 工业社会,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的必然进程,产业重组: 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发展 集农业、工业、流通业于一体 快速成为国民经济独立的支柱产业,重心转移: 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 以工辅农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发展”,收入增长: (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 1、消费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2、食物需求发生根本改变 3、工业食品比重快速增加,现代食品供应链的形成: 1、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2、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3、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根本任务从传统意义(温饱)上的“生存保

13、障”,向现代意义(全面小康)上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转变. 、发展动力从被动的(农产品多了去工业利用)“工业依附型”,向主动的(要求农业生产加工专用产品)调整农业结构,引领农业发展的 “工业主导型”转变。 3、战略目标从满足农产品产后转化和解决温饱,向实现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引领农业发展、吸引剩余劳动力就业等多目标转变。,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200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均已达到较高 水平,结构性过剩与卖难、加工转化与产后增值、农 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问题,将依然是未来的主题。,1978-2004中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变化(元),说明:中国

14、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加大,农民 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点,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中国区域和城乡间的差距(2003年),说明: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统筹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建立可 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与长效机制。,1997-2003年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变化,说明: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但其他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 拉动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中国食品工业的持续快速 发展,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发生着显著 的变化,1997年仅为0.23/1;2004年达到0.5/1,2005 年的比值将可能

15、突破0.7/1,美国目前已经达到 3.7/1。,0.23/1,0.34/1,0.5/1,5318,7828,15500,中国食品产业区域差异与变化,说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标志着区域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标志着农产品的转化能力与增值幅度,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达到24/1。中国区域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呈现着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薄弱,也预示着西部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999年(7830亿),2003年(12930亿),社会发展与 工业食品 市场需求的 拉动,农产品加工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 区域农村 经济发展的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 与经济发展关系,说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扩大就业机会均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市场需求,食品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