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729692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第一章培训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朱玉华 (文远楼308:021-65982896),2,1. 课程特点 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 应用广泛:中国是多地震国家。 理论与实践结合 2. 课程主要内容 课本内容:10章 讲授内容:有取舍 3. 课程学习目标:熟悉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主要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了解构造措施。 4. 要求: 上课、复习、作业。 5. 考试,引言,3,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沿革,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施行)(海城地震),1964年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邢台地震),1978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78(唐山地震),1989年建筑抗震

2、设计规范GBJ11-89(容许应力设计法 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概率设计法),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简称2001规范),4,2001规范修订背景,1. 89规范实施以来至今,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出现了新型材料、新结构体系、新技术和新工艺,89规范已不能适应。 2.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生一系列大地震,我国的澜沧、大同、丽江、包头、台湾集集等;美国的旧金山、落杉矶;日本神户;产生新的震害经验。 3. 我国加强法制建设。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的发布实行。,5,规范修订原则和重点,重点: 安全度水准问题。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

3、济实力增强,适当提高房屋安全度储备。通过提高地震作用和抗震构造措施,提高安全度水准1015,结构造价增加3-5。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问题。适应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对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在整个规范531条中确定强制性条文52条(10)。 规范之间的衔接问题。涉及11项重要设计规范和14项施工验收规范。,原则: “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设防标准”。,6,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89规范11章、39节、7附录共329条,41条强制性条文;2001规范13章、56节、11附录共531条,52条强制性条文。 对抗震设计的依据、场地划分和地基基础设计的改进。 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的改进。 增加结

4、构延性的设计要求。 新增若干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7,1. 1 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地震发生频度: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五百万次。 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左右。 强烈地震(造成灾害):平均每年发生十几次。 我国地震区分布:6度以上占79%、7度以上占41%。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情况:破坏性地震2700次,其中6级以上560余次,平均每年56次,8级以上9次。目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地震活跃期。 抗震设防的意义。,一、地震灾害,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8,二十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9次,9,二十世纪以来7级以上地震14次,10,图1.1 世界地震带分布,11,我国地震分区图 两条地震带

5、:南北、东西, 10个地震区:东北,西北,华北,华南,台湾,南海,青藏高原南、中、北,新疆中、北等。,图12 地震分区构造,12,二、地球构造,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370km,赤道半径约6 378km,两极半径约6 357km。 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断面,图1.3 地球构造,13,地壳,(1)地壳界限:地球外表面的一层很薄的外壳,它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地壳的下界称为莫霍界面。 (2)地壳厚度:大陆内一般厚1640km,高山地区厚度更大。海洋下面厚度最小,一般为515km。 (3)地震多发区域: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内。,14,地核,地幔,地核古

6、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半径约为3500km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核的物质成分,据推测主要为高温(5000度)高压(300万大气压)的镍和铁。外核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地幔界定: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部分为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地幔组成: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高温(1000度以上)高压(9000大气压)岩石组成。 地幔物质根据推算形态应为粘弹性体,(能传播横波)。,15,1. 地震 地球内某处因地球构造运动岩层突然破裂(构造地震),或因局部岩层塌陷(塌陷地震)、火山爆发(火山地震)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7、2. 全球地震发生总数约90为构造地震。 1)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2)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3)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浅源地震:60km以内;中源地震: 60300km以内;300km以上为深源地震。 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 3. 震源深度影响:浅震波及范围小破坏程度大;深震波及范围大而破坏程度小。,三、地震的发生过程,16,图1.4震源、震中示意图,17,四、地震的成因与类型,地壳组成: 六大板块,即欧亚大陆、太平洋、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及印澳与南极板块。 地壳的变形: 1) 板块之间发生顶撞、插入等突变,如台湾日本; 2) 板块内部也产生不均匀的应变,首先在地质构造

8、不均匀处或薄弱处发生地层的错动或崩裂发生地震,如唐山地震。,地震成因,18,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结构变形引起。地应力在某一地区逐渐增加,岩石变形也不断增加,到一定时候,在岩石比较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断裂错动,应变能突然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在地层中传播,产生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引起的地面震动。火山地震的影响一般比较小,不致引起较大的灾害。 塌陷地震 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因某种原因(如较大的地下溶洞的塌陷或古旧矿坑的塌陷等)突然造成大规模陷落和崩塌时导致小范围内的振动,塌陷地震造成的危害一般也比较小。此外,水库也能诱发地震,核爆炸可能在场地激发地震。,地震类型

9、,19,图1.5 构造地震形成示意图,岩石原始状态,受力后发生变形,岩石断裂产生振动,20,1. 2 地震波及其传播,一、地震波构成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即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传递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面波为次生波,一般指乐甫(Love)波和瑞雷(Rayleigh)波。,二、地震波形式特点 体波 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21,纵波的传播过程是介质质点间弹性压缩与张拉变形反复的过程,因此,纵波在固体、液体里都能传播。 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由于横波的传

10、播过程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变形的过程,因此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纵波,剪切波,压缩波,22,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1.1),(1.2),23,式中:, 纵波速度;, 横波速度;, 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泊松比;, 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剪切模量;, 拉梅常数。,24,面波,面波是指沿介质表面(或地球地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随深度迅速衰减)包含瑞雷(Rayleigh)波和乐甫(Love)波两种。一般可以认为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形成的次生波。 瑞雷波是纵波P和横波S在固体层中沿界面传播相互叠加的结果。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与地表面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进椭圆运动。,运动轨迹瑞勒波

11、,25,乐甫波的形成与纵波在上软下硬两种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有关。乐甫波的传播,类似于蛇行运动,质点在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作剪切型运动。,26,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记录上,纵波最先到达,横波到达较迟,面波在体波之后到达,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地面振动最强烈。地震波记录是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工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的重要资料。,27,三、地震波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地震波主要特性,地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波形。 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动可以用在地面上记录到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来表示,常用到的则是

12、地震加速度波形。 加速度波形的三大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最大幅值 描写地震地面运动强烈程度的最直观的参数,在抗震设计中对结构进行时程反应分析时,往往要给出输入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在设计用反应谱中,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也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峰值有直接的关系。,28,频谱特性 对时域的地震加速度波形变换到频率域,就可得到波形的频谱特性,频谱特性可以用功率谱、反应谱和傅里埃谱来表示。,图1.6是根据日本的资料,为同一地震、震中距近似相同而地基类型不同的地震记录求得的功率谱情况,显示出硬土、软土的功率谱成分有很大不同。,29,持续时间:,强震持续时间对结构物破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物开裂以后的阶

13、段; 结构物从开裂到倒塌,往往要经历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反复振动过程,即使结构最大变形反应没有达到静力破坏时的最大变形,但结构可能由于长时间的振动和反复变形而发生倒塌破坏。,30,1. 地震震级 是表征地震强弱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 多少的尺度,一次地震仅一个震级。 2. 震级定义有三种: 一是近震震级ML、二是面波震级MS、三是体波震级MB。 3. 震级计算 近震震级 1) 美国的里克特(C. F. Richter)给出最早的计算震级公式为:,一、地震震级,1.3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1.4),式中 为地震记录的最大幅值, 为标准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振幅。如果 ,则 。,31,里克

14、特零级震级的规定: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率2800倍),在震中距100m处,记录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为103mm(lm) 。 称作起算函数。,(1.7),中国规定的面波震级,式中, 是面波最大地动位移 ,取两水平向分量的矢量和; 为相应于A的周期; 为起算函数; 为台站校正值。,32,古登堡体波震级,随着震源深度的加大,面波迅速减弱,故深源地震时难以用面波测定震级,用体波测定深源地震。,(1.8),式中, 是地震体波波组最大振幅 ,对水平向分量采用两水平向分量的向量和; 是周期; 为体波起算函数; 为台站校正值。,33,不同震级间关系,基于震级的地震分类:小于2级的地

15、震叫作微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24级地震叫有感地震人能感觉到;5级以上地震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环,统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同一地震中得到的 , 和 由于各种系统偏差而各不相同。根据国内外资料求得的经验公式如下:,34,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定义 :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来判断。 地震烈度把地震的强烈程度,从无感到建筑物毁灭及山河改观等划分为若干等级,列成表格,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强烈程度。表1.2是1999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对于中浅源地震,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对照关系如表1.1所示。

16、,35,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表1.2,36,37,38,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中,通过宏观调查提出“震害指数法”,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类,对震区各类建筑逐栋进行调查,统计各类建筑不同破坏程度破坏的百分率,求震害指数并与烈度对照。震害指数为0完好,为1全部破坏。,震害指数,39,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中间,东濒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 中国各地震烈度分区的总面积和所占百分比。,一、 中国的地震活动与分布,1.4 中国地震的特点与地震灾害,40,二、中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中国地震活动分布范围广:面积79%以上6度抗震。 地震的震源浅、强度大:绝大部分深度2030km。 位于地震区的大、中城市多,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强震的重演周期长,三、中国的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中国居世界首位,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和倒塌,中国所占的比例也最大。 地震灾害主要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