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身疾病的发展与研究解决方向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9726862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心身疾病的发展与研究解决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心身疾病的发展与研究解决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心身疾病的发展与研究解决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心身疾病的发展与研究解决方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我国的心身医学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始于祝由等心理疗法以移情易性,变利血气,治疗疾病,那时的人类就已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统、全面和深刻,其中对治疗中的意义。先秦时期的著作中,这方面的内容更是丰富,如左传就对心理病因“六情”、心身疾病的病机等有较多涉及。而内经中这方面的内容已颇为系各种精神活动的本质及特性的阐发。关键词:心身疾病;基本特征;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中有相当重要理障碍,是一组病理生理基础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疾病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如偏头痛),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的作用。 心身疾病可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概

2、念加以界定。狭义:因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除了狭义界定的内容之虽然一些学外,另还激作为第含有两层界定:(1)虽然是由生物因素引起吻合医的器质性病变认为,但心理应二位的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但却表现为躯体症状狭义的界定便于临床操作,但实际上广义的概念更学模式由生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它包含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物医学模病以及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月经异常、皮肤瘙痒症、恶性肿瘤、荨麻疹等。 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1)心

3、理社会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主要或重往往要的作用;(2)生物或躯体心身疾病因素是某些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起到扳机作用;患者(3)机体的个性疾病的易患特征是心身素质;(4)心身疾病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神经系统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有比较理生明确的病理过程;(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植物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在心身疾治疗中应用病的心身综合治疗能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1.生断。运用格检查物学诊一般体和辅助仪器检查(如心电图、胸片等),以便部位和性确定病变的质,明确躯体疾病的诊断。2.精神状态的诊断。这有别于一般等评估量内科疾病诊断,主要包括:(1)情绪为量表森人评

4、估:常采用院焦虑自综合医评量表、贝克抑郁问卷表,了解的情绪状患者态,并注意患验与不良情绪者的情绪体的表达方式;(2)个性评估:通过艾问卷、A型克人格等行格测验量表,对患者的个性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3)认知评估:常通过思想采用自动性问卷、自信心量表、认知反应测验的认知等测量,来了解患者方式从而评估患与情绪、者的认知行为的相互关系,最终达到状况进行对其精神量化测评的3.生物和精神因素的相学因素关诊断。这主要确定心理社在会因素的存及生活情况其与躯体密切疾病发生的关系,应详病人细询问的生活环境、生活史、工作的、家庭婚姻状况、发病时事件等,尤应意与病发注疾生、发展有关的社会应激因素,

5、及社的影会心理变化对躯体应激因素的疾病响。 我国在80年代初识到了疾也已意病谱的改变,有越来投身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调查了各类病的病因心越多的学者身疾病在城乡居民中的患病率和心身在综合医院疾病中的发生状况;(2)开展了心身疾及机制研究。一方面从神经及其与心内分泌经生理等方面、神经免疫寻找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研究人体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身疾病的关系。为,任何单一目前认或多因素型平面的病因学难以解释,必须采用多层次、多因素、型模式探索多系统非直线。(3)围绕临床上部分常见的心身疾病的防治进行了重点研究,如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4)

6、对心身疾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心身疾病抗精物、抗抑神病药郁药物、精神支持疗法、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自我训练等响续教育在治疗中的作用。 随着医控制论、学统论、科技的进步及系信息论等的发展,为心身医了更为广学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得心病中的的研究和身疾病实践有阔的天地。 医生一般容易忽略患者心理神经因素在发作用,从而影中其治疗和预后,因此大力开展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和防治具和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从发学的专业展的角度看,今后应从几个方面加强:(1)在医学教育的继应重视心身医教育或展流行病学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病的整体对心身疾病的对心身疾认识,尤其在综合医院。(2)继续开调查

7、和群体研究,以提高对心身疾认识。积危险因素及极寻找心理社会危害行为方式,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防治策略。(3)从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角度进一步探讨心身疾病的内在机制和外来影响,尤其是加强对中介机制的研究。(4)结合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初步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防治措施。(5)发展阻断或调节中介新一代环节的精,并科学地神药物评估其疗效。(6)认知方式等加强不良行为因的发生素对心身疾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7)客观真实地评估具体的或综合的治疗方案的效果,探寻最佳方案。另外,有目的地培养个人良好的情绪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强刺激作用下,懂得采用合理化手段,消除内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痛苦,从而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社会预防是通过改善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以此来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参考文献1 杨菊贤. 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J. 心血管病学展,2001(05):44-46.2 杨菊贤.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心理的躯体化表现J. 心血管病学展,2001(01):56-60.3甘露, 王志玲, 黄庆军. 我国行为医学研究进展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