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724342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考题汇编(1994-2004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小测 一、( 2004) (1)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于文末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为甚么作者说向之未始 游,又说游于是乎始?试加说明。(5 分) 试解释下列注有号的字词在句中的意义:(2 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寺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一、( 2004)答案 (1)作者说向之未始游的原因: 1、 作者因罪被贬永州后,只是藉游山玩水,排遣心中的忧惧不安。 2、 作者每日有空与友人到处游览,到达景点后,只是坐在草地上喝酒, 喝醉便睡,睡醒便起来归去。 3、 作者自以为永州的(奇异)山水,他都已游览过,其实,仍未领略游 山的真正乐趣。 以上

2、 3 项,任答2 项,每项1.5 分。 2 3 作者说游于是乎始的原因: 游览西山时,作者看见壮阔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觉,与天地正 气合而为一,进入无涯的境界;在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觉得自 己的心和形与万物化为一体,于是放下戮人的感觉。 2 解释字词: 因:由于/ 因为(答原因0 分) 始:才/ 然后(答开始0 分) 1 1 2 二、( 2002) 根据【醉翁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 (1)欧阳修所写琅琊山不同时间的景色,柳宗元所写在西山上看见的景色,分别是怎样 的?( 6 分)这些景色令二人产生甚么感受?(3 分) (2)细阅以下两节引文: 甲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3、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 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乙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 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说明甲、乙两节引文各用了甚么写作手法带出醉翁亭和西山。这两种手法分别 产生甚么效果?(5 分) 从两节引文各举出一种句式,两者必须不同,并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对。(3 分) 二、( 2002)答案 (1)所写的景色: 【醉】:太阳升起,林间的雾气消散;黄昏时,云烟聚集,山谷岩洞昏 暗;春天

4、野花盛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 石出。 【始】:俯瞰四周的土地,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伏的地势,高山 如土堆,深谷如洞穴,尽入眼帘;远望四周,青山白水环抱, 与天相接。 3 3 6 产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间变化无穷的景色,因而产生无尽的乐趣。 【始】:柳宗元在西山之颠目睹如斯开阔、壮丽的景色,觉得西山的高 耸特立,与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心神不觉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心胸豁然开朗,察觉自己真正的游历是从游西山开始的。 1 2 3 (2)写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写的景物随着作者步伐前进而不同。作者入山六七里,听见潺潺 的水声及看见泉水一泻而下的情景;再经过曲折的小路,

5、便看到在 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 具体。 乙:衬托法/ 反衬法/ 映衬法 作者先写自己以为已遍游永州的奇山异水,衬托后文西山的怪特。 效果:通过比较更能突显文章主体的特点。 1 1 0.5 1 1 0.5 5 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判断句: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断语气,点明所说的是甚么景物。 乙:顶真句: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作用:一气呵成,结构紧密/ 加强句子节奏/ 句子畅顺 或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6、梦/ 觉而起,起而归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 排比句: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作用:加增句子的气势/ 加强句子节奏 0.5 0.5 0.5 0.5 0.5 0.5 1 0.5 0.5 0.5 0.5 3 三、( 1998) 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篇,回答下列问题: (1)柳宗元怎样侧写西山之特立?试从三方面加以说明。(6 分) (2)细阅下面一段引文: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 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试分析这段引文与本篇题目的关系。(4 分) 就引文所述,可见作者游西山至此己

7、无偳栗之感。试加说明。(3 分) 试指出引文中一个情景交融的句子,并略作说明。(2 分) 试解释下列注有的字词在句中的意义:(2 分) 1.自远而至 2.至无所见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4.故为之文以志 三、( 1998)答案 (1)作者从三方面侧写西山之特立: 1、 写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 从视线的推移/ 俯视/ 视线的广 大,突出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 2、 眼底所见,高山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缩成尺寸,密集一 起 从感觉/ 远视/ 对比,山下景物的缩小,衬托西山之高峻。 3、 描写青山与白水缭绕/ 青烟白云萦环缠绕,与天际相接 由近而 远 / 环视/ 视野之远,至天边的景象,一

8、望无际,加强了西山高耸 的形象。 2 2 2 6 (2)引文与本篇题目的关系: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点出始得; 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点出宴游; 3、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点明记。 2 1 1 4 说明无惴栗之感: (心境方面)作者已与万物融合为一,忘掉自己的存在。 (行动方面)由于西山之怪特令作者心情开朗,即使日落西山,亦不舍 得离去,惴栗之感一扫而空。 2 1 3 情景交融的句子及说明: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暮色由远而近,四周越来越黑;作者因登临西山,看到周围景物,有一 种始得西山的兴奋心情,即使甚么也看不见时,仍不想归去。 0.5 1.5

9、2 解释字词: 1、 至:(动词)到达 2、 至:(副词)直至/ 及至 3、 之:(助词)无意义 4、 之:(代词)这 0.5 0.5 0.5 0.5 2 四、( 1996) 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及【我和我的唐山】二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二文分属甚么体裁?(1 分)为甚么题目要用始得及我的唐山?(3 分) (2)二文作者游览西山及重访唐山后,他们的心境有甚么变化?(7 分) (3)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在词句运用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在写作手法方面有何相异之处? (4 分) 甲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灵堂外是一座小山。那是震后清理废墟时,用

10、整个医院的断墙、残壁、碎砖、 乱瓦堆成的。山上有石阶,有凉亭,有嬉戏的孩子 - 是那些未经过灾难 的震后出生的孩子。【我和我的唐山】 (4)下列两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观的感情,也有客观的描述。试分别指出来。(2 分) 甲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脚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见过的那一株株老柳树。 当年,树下是聚集尸体的地方。老柳树枝条凝然不动,彷佛在此起彼落的爆竹 声中沈思着历史。【我和我的唐山】 四、( 1996)答案 (1)二文体裁: 【始】属游记;【我】属报告文学。1 题目用词: 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

11、游览 不可算作游览。 作者对唐山有深厚的感情,感到自己和唐山已经无法分开。或 他十年前曾到唐山救灾,十年后重临唐山,深入了解唐山地震前后当地 人的生活,所以作者以我的唐山为题。 只答:深厚感情,1 分。 1.5 1.5 3 (2)两作者心境的变化: 作者(柳宗元)游览西山后,心情较前开朗,精神凝聚,(1.5 分)形体 消散,与大自然合而为一,(1 分)忘了自我,也忘了一切苦痛。(1 分) 作者(钱钢)重游唐山后,感到又伤感。(1 分)当时正值春节,大家高 兴地庆祝,气氛十分热闹,但他对当年地震的惨况仍难以忘怀,对遇难 的人深表同情,(1.5 分)更引起他的反思,留下他的疑问。(1 分) 答:令

12、到他从灾难角度观察人民、民族,甚至整个世界。1 分。 3.5 3.5 7 (3)词句运用相同处: 两段文字都运用排句:甲段过湘江 焚茅茷;乙段有石阶 有嬉戏的孩子 2 写作手法相异处: 甲段用步移法引入主题/ 逐步写地点及经过。 乙段用反衬法突出主题/ 以未经灾难的震后出生的孩子反衬在地震中死 去的孩子/ 用十年后所建的凉亭、石阶,反衬当年地震过后的残壁、乱 瓦。 1 1 4 (4)两段文字写法: 甲主观的感情犹不欲归0.5 2 客观的描述苍然暮色 乙主观的感情老柳树枝条凝然不动/ 沈思着历史 客观的描述在文化路路口 树下是聚集尸体的地方 0.5 0.5 0.5 五、( 1994) 根据【始得

13、西山宴游记】及【醉翁亭记】两文,回答下列各问: (1)两文作者均遭贬谪,二人贬官后的心情各怎样?(3 分)又柳宗元游罢西山,心情有些 甚么改变?(3 分) (2)【醉翁亭记】文末禽鸟之乐和太守之乐分别指甚么?试说明人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这句话的意思。(5 分) (3)柳宗元介绍西山景色之前,运用了衬托法;欧阳修描述醉翁亭的景色,用了层层递进的 手法。试分别举例加以解说。(6 分) 四、( 1994)答案 (1)二人的心情: 柳完元:心情忧惧抑郁,寄情山水/ 使精神从躯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欧阳修:心情较为宽舒/ 豁达开朗,把游山玩水的乐趣寄托在饮酒之 中。(答:抑郁失意,给0.5 分。) 倘未分

14、别作答一并概述二人心情者,最高给1.5 分。 1.5 1.5 3 柳宗元心情的改变: 他暂时没有忧郁、恐惧的感觉,因为西山壮观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阔, 精神解脱,达到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无我境界。 3 (2)三者的意思: 禽鸟之乐:夕阳西下,在阴暗的树林中,雀鸟因游人渐去而快乐得上 上下下鸣叫着。 太守之乐:太守看见滁人公余一同游山玩水,朋友们也跟他来游览, 他觉得很快慰。 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一般人未能体会到太守那样的胸怀,能因别人得到快乐而 感到快乐。 1.5 1.5 2 5 (3)始篇衬托法: 起初不写主体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 托。( 2 分) 然后写发现西山,才领略到那独特的景色,沈醉其间。(1 分) 3 醉篇层层递进的手法:(引录原文而不解说,最高1 分。) 先写滁州为众山环绕,再转向西南部几个山峰,然后把视线集中在琅 琊山,再写到流水飞泻的酿泉,最后才写泉上的醉翁亭。 3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