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9686695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PTX 页数:9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1500年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东亚封贡体系 二、穆斯林世界 三、欧洲秩序,为什么是1500年?,1500年被西方历史学界视为现代史的开端 文艺复兴运动的完成,欧洲的思想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新的历史单位: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产生 远洋帆船的发明触发了欧洲国家海上扩张,一、东亚封贡体系,早在公元10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将中国之外的国家视为“外国”而非简单的“藩属”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朝得到了明确的承认,成为明朝德化外交的指导思想。 1368年,朱元璋,便遣使安南、朝鲜、日本、占城、暹罗和爪哇等国,宣布明朝建立并收回元朝的敕封,要求各国来朝以建立明确的封

2、贡关系。,一、东亚封贡体系,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封贡体系中,中国周边国家的君主作为“藩属”必须得到中国皇帝的确认(“册封”)才能拥有合法的统治地位;作为回报,“藩属”必须承认中国皇帝对自己的宗主权。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一、东亚封贡体系,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封贡贸易的运作的基本模式是:明朝政府遣使到海外诸国颁赐天朝正朔,邀其入朝进贡,而后明朝政府对封贡国的正贡进行回赐,其附载货物则有官方出价收买或者由贡使自行出售。由于回赐往往多于

3、进贡,竟然造成了一些国家不顾明朝规定贡期的限制,一再越分进贡。,一、东亚封贡体系,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中的文化要素是:汉字、儒学、佛教和中华典章制度(律令制度)。在东亚诸国中,汉字是国家的正式文字,儒学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佛教自中国东渐,朝鲜、日本之国家制度深受中华影响,至今不绝。,二、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 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二、穆斯林世界,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

4、的伊斯兰国家,即埃米尔国。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 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帝国属匈牙利。,二、穆斯林世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地位尤为突出,不仅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三、欧洲秩序,罗马帝国,中国古书称为大秦。 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 前27年,屋大维自命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从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

5、时代。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依然以罗马城为都城。,三、欧洲秩序,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入侵下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延续到1453年。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 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三、欧洲秩序,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许多蛮族王国侵入

6、,在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数个王国: 东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勃艮第王国 西哥特王国 苏维汇王国 汪达尔王国 伦巴地王国 盎格鲁撒克森王国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查理曼的帝国为罗马帝国的承继者。,三、欧洲秩序,查理曼死后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 东法兰克王国今天的德国 西法兰克王国今天的法国 中法兰克王国今天的意大利 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三、欧洲秩序,与日耳曼同一时期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还有斯拉夫

7、人: 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 西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斯洛维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三、欧洲秩序,东斯拉夫人于公元882年建立的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后来为莫斯科大公国所取代。 1462年-1533年之间,莫斯科大公国经过不断征服,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形成强大的俄罗斯国家。 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从此俄罗斯历代沙皇自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三、欧洲秩序,这一时期,基督教对欧洲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公

8、元6世纪以来,教皇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教皇利用欧洲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从横捭阖,使得欧洲一些君主成为教廷的封臣,教皇通过各国教会组织,对天主教徒征收各种税捐。 14世纪之后,随着西欧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到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冲击,许多民族教会纷纷建立,罗马教廷的影响力也日益衰退了。,三、欧洲秩序,1500年前后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

9、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第二节 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一、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民族君主国 二、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四、俾斯麦与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民族君主国的出现,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度的趋势,民族君主国是15-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 和15世纪之前的城邦、王国、帝国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民族君主国主要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民族君主国的出现,1、西班牙和葡萄牙 通过抗

10、击伊斯兰教徒建立起民族国家 2、百年战争与英法的兴起 起源:法国想将英国势力赶出欧洲大陆 影响:法国王室趁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英国转向海上发展取得了海上霸权 3、德意志和意大利依然处于混乱之中 4、俄罗斯建立起统一的帝国,百年战争的起源,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阿基坦公爵。,一、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民族君主国的特点:国王拉拢新兴资产阶级对抗贵族的产物。 近500年来相继的所谓“世界领导者”(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在它成为这种角色之前,无不现行确立了本民族国家,而对那些相继的所谓“挑战者”(西班牙、法国、德国、苏联)来说,确立本民族国家是形成挑战能

11、力的先决条件。,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黎塞留,黎塞留(15851642) 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 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能永生,救赎唯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 黎赛留,现代国家制度之父,三十年战争,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

12、争的导火线。 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务,以获取利益: 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与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及波兰的支持 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组成联盟,并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威斯特伐利亚会议,长期战争使得双方消耗巨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三十年战争结束。 1643年,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小镇开始和谈,前后持续5年之久,期间双方边打边谈,大部分参战国在1645年接受停战条件,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59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内容: 领土问题 宗教问题 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和约影响: 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13、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法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现代国际关系原则的确立,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 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的观念得到发展 世俗王权体制得到加强 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他们对和平和战争的的抉择,更多地受到国家利益的左右。 从

14、三十年战争之后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渐成为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后,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法国大革命,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

15、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拿破仑帝国的兴亡,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拿破仑帝国的兴亡,1795年,受巴黎督政官之托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开始在军界和政界崭露头角。 1796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多次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8年,远征埃及。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 国第一执政。 1802年8月

16、,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拿破仑帝国的兴亡,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正式加冕。 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开始构思通过法国海军穿越英吉利海峡以图侵略英国。1805年,法国海军在和英国海军的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停止了入侵英国的计划。,拿破仑帝国的兴亡,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这次会议由俄、普、奥、英四国操纵,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再起、分割法属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护德意分裂等决议。,欧洲1848年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一月革命 法国二月革命 维也纳三月起义 柏林三月起义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维也纳体系的衰落,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严重打击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威信,俄国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