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679595 上传时间:2020-10-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微案1文言翻译存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案 1 文言翻译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其对策 微案引语翻译是考生文言素养的综合表现。抓住“分点”, 准确翻译, 这是翻译工作的根 本要求。然而,我们在努力保证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把 考生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探求解决之法,以期让我们的翻译臻 于完善。 一、存在的三大问题具体表现 ( 一) 损害原意 1. 误译 例: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 无长幼皆拜, 宰相平立, 少垂手扶之; 送客未尝下阶; 客坐稍久, 则吏从旁唱, “宰相尊重”, 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

2、容。送之及门,视其上 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 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 公曰: “凡 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 之道。 若人人见之, 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节选自 富弼 等史料 ) (1)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考生译文等到富公做了宰相,即使小官和平民求见,他都以礼相待,拉他们入座,话语平 和从容。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抗礼”译为“以礼相待”,实际上“抗礼”指“对等的礼 节”,成语有“分庭抗礼”;二是“引”译为“

3、拉”,“拉”字体现不了富公的“礼”,应 为“延请”。 正确答案_ 答案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 和颜悦色。 (2)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考生译文我长期居住在洛阳,亲朋大概用千百计算,如果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是不平等 的做法。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 一是“累世”想当然地译为“长期”,严重损害原意; 二是将“是” 等同于今天的“是”,是典型的以今律古。 正确答案_ 答案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 等对待的做法。 参考译文 富弼为人宽厚,温和善良,通常与他人交谈,好

4、像没有执于己见的。宰相,自唐朝以来 可说是礼遇最高:百官来拜见的,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直立,稍微伸手扶一下来客;送 客不用下台阶;客人坐得稍久了,侍吏就从旁边大声说“宰相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地起 身离去。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 话和颜悦色。送客人到门口,看到他上马才回来。自此众官员渐渐学习富弼,( 礼待下属 ) 从 富弼开始啊。 自从辞去官职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常深居不出门;晚年请求拜见的宾客也多起来,他都 以病为理由,辞谢不见。亲近的人问他什么缘故,富弼说:“大凡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 贤达愚钝,都应一样地以礼相待。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

5、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 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如果每个人来了都接见,我年老体衰又有病不能 承受。”士大夫们也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 2. 漏译 例:李府君 ( 指文中人物李玉) 为人忠实无他肠。与人交,洞见底里,审取重诺,尤好面折人 过。 ( 选自归有光李南楼行状) 考生译文李府君与别人交往,能够观察到别人的内心,谨慎地选取朋友,特别喜欢当面指 出别人的过错。 解析该译文有两处漏译:一是“洞见”, 漏译了“洞”, 这个“洞”是形容“见”的程度; 二是“审取重诺”,漏译了“重诺”。“审取重诺”表明了李府君对待朋友的两种态度:审 慎地择友,重视对朋友的承诺。这种漏译表面上看

6、只是损害了原意,反映出的问题则是对语 言缺少准确的理解。( 另有一处错误见“脱离语境”部分) 正确答案_ 答案和人交往时,( 别人 ) 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内心,( 他) 谨慎地选择朋友,重视承诺,特 别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 3. 硬译 例: ( 陈子昂 )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 矣。 ( 选自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考生译文隐士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解析“幽人”是指王适的籍贯,该生想当然地把“幽人”理解为隐士了,这是不理解地名 所致。 正确答案_ 答案幽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后世人所

7、师法的人物啊。 4. 改变语气 例: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注 ,止司刑使,停斩决,飞表奏。 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 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选自大唐新语) 注诖( u) 误:贻误,逆累,牵累。 考生译文 (1) 众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宁州老人们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 使你们活下来的吗?” 解析该生把表推测的语气译成了反问语气,从而改变了原意。 考生译文 (2) 各个囚徒在宁州临时停留,宁州德高

8、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 们的狄使君让你活下来的吧。” 解析该句是个疑问句,译文本该带问号,结果,该生把问号变成了句号,进而把该句变成 了陈述语气。 正确答案_ 答案众囚犯在宁州临时停留,宁州有声望的老人们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 君让你们活下来的吧?” ( 二) 脱离语境 1. 硬译 例: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寻城南五里之废地,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 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 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 盖十年矣。 ( 选自曾巩菜园院佛殿记) 考

9、生译文( 可栖 ) 于是让他的徒弟拿着簿册到民间乞讨,有收获就记下来,再微小的财物没 有不接受的。 解析“乞”是“乞讨”意,但这里可以根据佛徒的身份随文译为“化缘”较得体;“得” 是“得到、收获”意,但这里如直译就显得生硬,结合语境,译为“捐助”最贴切。有些词 语的义项是可以根据语境适当变通的,不必硬译。 正确答案_ 答案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 接受的。 2. 乱译 有些考生不顾文章的前后联系,脱离原文,就句译句,容易导致上下文内容不关联,甚至冲 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例如前面“漏译”之例,考生把“洞见底里”译为“能够观察 到别人的内心”

10、,与上句“为人忠实无他肠”相矛盾,应是“别人洞见李府君的底里”,这 就是不顾语境乱译一通。 ( 三) 不合规范 只要是表达,就必须合乎语法规范。不少考生的译句都是“生病”的,或者是明显的病句, 或者是文白夹杂,违反了“达”的翻译要求。 例: ( 贺贲 )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 祖闻之, 大怒, 执帅将杀之, 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 南征云南, 北征乃颜, 皆助劳绩。 ( 选 自元史贺仁杰传) 考生译文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 向世祖 ) 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 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 他) 是

11、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处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 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 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正确答案_ 答案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 向世祖 ) 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 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 他) 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二、对策:养成良好习惯,强化语境意识 ( 一) 坚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习惯,灵活处理不能直译的词语 所谓“直译”, 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 个别失去

12、实在 意义的虚词除外) ,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改,这是达到“信”翻译要求的主渠道。这样翻 译,虽然避免了漏译,但也容易出现硬译、误译的现象。对此,要辅之以意译,灵活处理: 专有名词及个别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的文字可以保留不译,不要强行翻译。 如“于是”“相 与”“可以”等词,何时不译,何时要拆开译,要根据语境分清。 个别同义复词不必重复翻译,与现代汉语同形而异义的词语要拆开翻译。 对可以删去不译的词语要格外慎重。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 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

13、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 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后领 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然欲孤便尔委 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 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然封兼四县,食 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 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删改 ) (1)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译文: _ 答案所以我在济南

14、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触犯了朝廷的那些 权贵。 解析“济南”是地名,可以不译;“除残”“去秽”是互文,可以合译;“选举”是古今 同形异义词, 须拆成“选举”“推荐”两个意思;“违忤”是同义复词,可以合译; “常侍” 是官名,代指皇帝身边的人,朝廷中的人。 (2)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译文: _ 答案但要我就此轻易地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任职,这 实在是不行的啊。 解析“尔”是助词,不可不译,它相当于“然”,可译为“地”;“委”“捐”是同义复 词,可合译为“放弃”;“执事”是敬词,不可硬译,可代指朝廷;“

15、武平侯国”,“武平 侯”是专用名词,不译,“国”指封国、封地;“也”是句末助词,可不译。 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 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 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 触犯了朝廷的那些权贵。因而为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后来我担任兖州 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万人。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 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但要我就此轻易地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 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任职,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 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