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9656351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精神障碍(新教材)07-9-9(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10-3,1,常见精神障碍,2005-10-3,2,1. 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 2.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 ) 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2005-10-3,3,(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

2、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2005-10-3,4,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 最常见的的一种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约占精神病院患者的60%; 患病率0.1%0.3%; 病因、发病机制未明,虽有各种假设,但未被公认; 有遗传倾向,但非遗传性疾病。,2005-10-3,5,主要临床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协调,与现实环境脱离; 对外界事物情感反应淡漠、情感倒错或歪曲; 意志减退,行为懒散; 以上为本病的核心症状,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一般正

3、常人难以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影响患者日常社会功能。,2005-10-3,6,意识清晰; 智能多完好,但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一旦发病,进行性发展,自发缓解少见。 41%处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者仅占26%; 患病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2005-10-3,7,常见类型有: 青春型 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兴奋躁动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偏执型 以妄想、幻觉为主;,2005-10-3,8,紧张型 以精神运动性障碍为主,表现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 单纯型 起病缓慢,持续发展,

4、意志逐渐减退、衰退、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2005-10-3,9,治疗方面 以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 力争早期治疗,长期随访服药; 康复期的心理治疗。,经典胰岛素治疗,2005-10-3,10,二、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妄想性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的精神性障碍。 病因未明,起病在30岁以后,发病缓慢,不为周围人察觉。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 妄想常有系统化,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 人格相对保持完全; 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2005-10-3,11,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共同特点: 1. 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2. 以精神病

5、性症状为主; 3. 起病前有相应的心理因素(心因); 4. 在2-3个月内痊愈。 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性症状为主,病程不超过一个月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 举例:旅行性精神障碍,2005-10-3,12,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又称为情感障碍或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期间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其症状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从极其轻微的心境波动到精神病性症状,均可出现。,2005-10-3,13,1、躁狂发作(躁狂症) 三高症状(

6、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伴有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莽撞 症状持续一周以上 分类(四类) 轻型 无精神病性症状 有精神病性症状 复发性,2005-10-3,14,2、抑郁发作,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 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 和内感性不适等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有些病人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分类(四类): 轻型、 无精神病性症状、有精神病性症状、复发性,2005-10-3,15,3、双相障碍,反复发作(至少两次) 躁狂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 发作间歇期症

7、状完全缓解,2005-10-3,16,4、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数年),并常有起伏 症状未达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程度 相当程度的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分类 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发作心境高涨或低落 恶劣心境:持续心境低落 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2005-10-3,17,第三单元 神经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是一组心因性障碍 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机能性障碍,其症壮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2005-10-3,18,具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非人格障碍。 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

8、床相; 神经症是可逆转的,外因压力加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自知力充分。,2005-10-3,19,一 .恐怖症,1 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2 对某些情景 场合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3 采取回避行为 4 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2005-10-3,20,分类(3种类型) (1)场所恐怖 对广场、拥挤场合、空旷地方等感到恐惧,害怕离家或独自一人在家。 (2)社交恐怖 起病于少年,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景。 (3)特定恐怖 对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以儿童常见。如雷雨、外伤、登高等。,2005-10-

9、3,21,二、焦虑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是否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区别: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 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2005-10-3,22,分类 (1)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惊恐发作) 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和眩晕感 继发对死亡的恐惧、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发疯,伴有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 (2)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 广泛和持续的焦虑 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 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2005-10-3,23,三、强迫性障碍,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志和行为为临床

10、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强迫症)。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患者认识到观念或冲动来源自我,但违背意愿,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以仪式化动作显著减轻精神痛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005-10-3,24,分类 (1)以强迫思维为主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动作为主 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等)。,2005-10-3,25,四、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11、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2005-10-3,26,分类 (1)躯体化障碍 一组反复陈述躯体症状,相应的器质性检查为阴性,并缺乏充分的生理机制,对症状的说明,解释只能从心理因素或无意识中冲突来推测。 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2)疑病症 对自身健康过分关切,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 有各种主观症状,但各种检查均不足以肯定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也未发现这些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 各种体检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2005-10-3,27,

12、(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症状表现为植物(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或系统的躯体障碍所致; 最常见是心血管、呼吸和胃肠道症状,并无有关器官和系统存在躯体疾病的证据。 (4)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持久、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又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给予合理解释。 心理社会问题是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精神性疼痛、心因性背痛或头痛以及其他与情绪冲突有关的躯体形式的疼痛归入此类。,2005-10-3,28,五、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临床表现 (1)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 (2)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 (3)对声、光、噪音敏感的兴奋症状; (

13、4 )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 ( 5 )紧张性疼痛; (6)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2005-10-3,29,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2005-10-3,30,分类 一、急性应激障碍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人格解体; 由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通常在五个月内缓解; 预后良好,

14、缓解完全。,2005-10-3,31,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由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导致延迟出现(数月或半年内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如地震、战争、恐怖袭击、车祸等。这种延迟性应激反应也常见于被强暴的受害者,如战俘以及被绑架的人质。 表现: 反复发生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 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时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的反复回想; 持续性警觉增高; 持续回避; 对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2005-10-3,32,根据美国“退伍军人管理研究”报告目睹越南战争时严重轰炸的幸存者约1/3有PTSD,主要症状是夜惊及殊死战斗场面的集中闪现,疲劳、焦虑、

15、情绪爆发,难与人相处,还有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麻木。,2005-10-3,33,据文献报道,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引起的“海湾战争综合征”,部分军人也是PTSD症状。,2005-10-3,34,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袭击之后,有42.2万美国人患上了PTSD。,2005-10-3,35,中国唐山大地震,2005-10-3,36,中国唐山大地震破坏性极大,二十年后仍有2%幸存者存在PTSD症状,尤其是地震纪念日之前和纪念活动时,如电视、报纸消息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创伤性体验,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激惹性增高,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难于入睡或易惊醒,也极力避免

16、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情感麻木,与人疏远,社会性退缩,兴趣爱好减少等。 一般来讲,PTSD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成为持久的心理障碍。,2005-10-3,37,三、适应障碍,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应激性生活事件),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易感个性),产生烦恼、抑郁等反应性情绪障碍,同时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或生理心理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通常遭遇性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行为障碍: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 生理心理障碍: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2005-10-3,38,第五单元 癔症(Hysteria),是指一种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旧称歇斯底里。 以人格倾向为基础; 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常见于青年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自知力基本完整; 病程多反复迁延。,2005-10-3,39,一、分离性障碍 解离症状: 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