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9626740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 八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

2、引入课题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 和 ,世代相续,生生不息。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 完成的。3、种子中的胚,是由 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 生殖,马铃薯用 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 生殖和 生殖。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 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

3、见的方式有 和 等。8、 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 。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 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 ,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 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2、什么为“有性生殖”?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教师进行引导,

4、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

5、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扦插和嫁接应具备的条件2、尝试进行嫁接和扦插实验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

6、够独立完成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扦插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不同的环境的适应,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并尝试植物的扦插三、课前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柳树的枝条、刀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你问我答”,导入新课,引入课题。2、板书课题3、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 是一种培养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芽等,或插入土中

7、、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比如甘薯、葡萄、月季、杨、柳等的栽培,常用 的方法。2、植物的生殖需要条件,比如扦插,除去 、 、 、 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1)在扦插紫背天葵时,要将紫背天葵的茎剪成 厘米长的茎段。(2)一般每段保留 个节。(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 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是 的。(4)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 ,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 。(5)扦插时需将下面的一个节埋入土中。4、在制定计划中,要注意设置 ,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当 观察和照料。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 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

8、件下,通过细胞的 和 ,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6、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 生殖。7、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植物组织 形成 长出 生根 移栽成活8、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 。(三)合作探究1、植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不同方式及应用 讲述:植物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出示嫁接的步骤示意图幻灯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学生看书第4页探究步骤)小组合作讨论你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扦插紫背天葵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处理?如何进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吗?如何进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吗?4、就合作探究问题逐一交流回答。5、每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扦插的操作。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

9、都学到了什么?尝试画出本节的知识结构图。进行课外实践。六、课后反思 (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2、通过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情感目标1、通过 “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

10、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3、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三、课前准备教师:组织部分学生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比比看谁说出的昆虫知识最多?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1、昆虫的生

11、殖方式属于 生殖。2、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 、 、 、 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 发育。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 、 三个时期,属于变态 发育。(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1)质疑:你知道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漫漫丝绸路。小小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2)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其中的错误不做纠正,(3)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蚕发育过程的录像或幻灯片,看后修正和完整描述蚕发育的一般过程,将书上的图片按照

12、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完成书上表格和讨论。家蚕形态特点生活习性幼虫 成虫 蛹 A呈长圆筒状,柔软,无翅,有8对足,身体有多个体节,分头、胸、腹三部分,但不明显。B不取食,雌雄蚕蛾交尾之后雌蚕蛾产卵。不久死亡。C不吃不动。最后羽化成蛾,破茧而出。D大致呈椭圆柱状,体表光滑,有多个体节,分头、胸、腹三部分。E身体有多个体节,分头、胸、腹三部分,有翅、复眼、触角和三对足等,体表有很多白色鳞毛。F以桑叶为生,要经过四次蜕皮。化蛹前吐丝结茧。2、点拨指导(1)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2)组织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并思考: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点拨:如蝉的一生,黑暗和光亮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