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49626696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背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地理复习背诵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的物质组成:主要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A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B自身条件。自身条件形成原因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物质产生能量,致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产生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海洋三航天发射基地、回收场地

2、的区位分析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气象条件: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5)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6)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的选择(1)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

3、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发射主要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2)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3)回收场地的选择:我国航天回收场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影响(1)能量来源(2)动力来源: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维持地表的温度。2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特别提示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

4、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1)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2)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极值区的原因。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

5、,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太阳活动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为黑子,B层的为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3)主要影响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特别提示(1)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2)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地区冬半年的夜晚。五、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随深度增加,在C处,甲、乙速度都明显

6、加快;在D处,B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而A则完全消失。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增加篇章:地球的历史一、化石与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46亿年,研究地层是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2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

7、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有可能有化石,且同一时代的地层其化石相同或相近;地层所含化石越低级、越简单,地层就越古老。(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注意:未经变动的岩层,形成早的在下,形成晚的在上,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早形成的在上,晚形成的在下的情况。3地质年代表(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

8、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2)时间单位:宙、代、纪。(3)地质年代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2)演变历程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2古生代(1)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早期地壳运动

9、剧烈,多次变迁,后期形成联合大陆 。生物演化: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地质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3中生代(1)地质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生物演化: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陆地上占主要地位。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消失,标志着中生代结束地质矿

10、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成煤期。4新生代(1)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生物演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总结归纳提高】宙代纪演化历程显生宙(54亿年前)新生代第四纪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如今的一些高大山脉在这一时期形成;“最近的生物时代”,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第四纪时期,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

11、于一个温暖期。新近纪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爬行动物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繁盛;中后期,鸟类出现;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苏铁、银杏)占主要地位,也是主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殖;晚期,海洋面积缩小,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各块大陆聚集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早期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出现;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出现低等植

12、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25亿年前)前寒武纪蓝藻大爆发,制造氧气;进一步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出现在这一时期地层。太古宙(40亿年前)太古宙时,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冥古宙(46亿年前)冥古宙时,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第二章:大气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层次特 点原 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 0.6 。对流动动显著(低纬 、中纬 、高纬 千米)。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

13、千米以上气温迅速升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 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

14、的d。补充点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阻挡部分地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原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