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演示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626474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微生物药》演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微生物药》演示PP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节 抗结核病药、抗麻风药和抗真菌药,2,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最多见。肺外结核有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一线药物: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 二线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S)、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等。,结核病,3,按其作用机制分, 抑制RNA合成药:如利福平。 干扰结核杆菌代谢的药:如对氨基水杨酸。 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如乙硫异烟胺。 抑制结核杆菌蛋白合成药:如链霉素。 多种作用机制共存的药:如异烟肼、乙胺丁醇。,4,异烟肼 isoniazid(雷米封,rimifon, IN

2、H),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肝内代谢为无效的乙酰异烟肼和异烟酸。穿透力强,可渗入关节腔、胸水、腹水以及纤维化干酪化的结核病灶中。 分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快代谢型:血浓较低,疗效较小;对肝脏毒性大; 慢代谢型:血药浓度较高,疗效较高;易产生周围神经炎。,5,作用特点,疗效高、毒性小、方便、价廉,首选药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泛,容易渗入病灶 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杀菌,抗菌力强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耐药菌致病力降低,6,作用与作用机制,作用: 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体外实验兼有抑菌和杀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为0.0250.05g/ml,本品对生长旺盛的结核杆菌有强大的

3、杀菌作用。它易于渗入细胞内,故对胞内的结核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本品对实验性结核病疗效极佳,明显优于链霉素。 作用机制: 分枝菌酸是结核分枝杆菌所特有的重要成分,异烟肼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结核菌菌壁分枝菌酸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丧失多种能力而死亡。,7,口服或注射均易吸收,口服常用量后12小时血浆浓度可达峰值。INH穿透力强,广泛分布于肝、皮肤、肺、脑和肾中,易于扩散至全身的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可渗人纤维化或干酪样病灶及淋巴结,亦能进入吞噬细胞内。在关节腔、胸腔和腹腔液内的浓度相当高。脑脊液中的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20,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可与血浆中的浓度相似。主要在肝内代谢成无活性的乙酰异烟肼和异烟

4、酸,代谢产物及少量未代谢药物经肾排出。INH的乙酰化率明显受遗传基因影响,根据乙酰化速率可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两种。前者t1/2为70分钟, 后者t1/2为2小时。中国人慢代谢型者约占256,快代谢型者约占493。,临床药动学,8,药理作用,抗结核杆菌比链霉素强4倍。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对其他菌无效。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起到延缓耐药性并增强疗效。是各类结核病的首选药。,9,适应证,主要用于各型肺结核的进展期、溶解播散期、吸收好转期,尚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等,包括结核性脑膜炎以及其他分枝杆菌感染。本品单用可适用于结核病的预防,与其

5、他抗结核病药联合,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耐药菌的出现。此外可用于治疗痢疾、百日咳、麦粒肿等。,10,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治疗量时发生较少,有报道2000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4%。 1.神经系统反应 治疗量可见头痛头晕,服用维生素B6可对抗。 2.肝损害 出现转氨酶暂时性升高,伴有黄疸。用药期间定时检查肝功能。 3.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等,三点,如果不同时应用维生素B6,每日剂量在6 mg/kg时,周围神经炎发生率约为20%。应用维生素B6有防治作用。这可能由于INH的结构与维生素B6类似,竞争相同酶系统妨碍维生素B6吸收,或二者结合促进排泄,导致维生素B

6、6缺乏所致。预防性应用维生素B6可防止周围神经炎及其它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发生。,较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 致肝细胞损伤、黄疸,严重者 出现多发性肝小叶坏死、甚至引起死亡。服用本品的病人中约有12 %出现转氨酶升高。用药期间应每月检查肝功能,肝病者慎用。肝损伤机制尚不清,可能由于INH的代谢产物乙酰肼与肝脏蛋白质结合引起肝坏死有关,故快乙酰化者可能更易受损。,可见各种皮疹、发烧、粒细胞减少、嗜 酸性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溶血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多发生于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个体。用药期间 可能出现与抗核抗体(antinuclear - antibody)有关的脉管炎,停药 后可消失。,11

7、,利福平,体内过程 (1)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食物可减少吸收 (2)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及结核空洞、痰 液及胎儿体内。 (3)服用后患者尿、粪、泪液、痰均染成桔红色 。,口服600mg后24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9。广泛分布到全身许多器官和体液,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也可渗人吞噬细胞杀灭胞内结核杆菌。此药从胃肠道吸收以后,很快经胆汁排入小肠,随后进行肠肝循环。主要在肝中代谢,其去乙酰化型代谢物的抗菌活性相当于原形药物的1/10。t1/2为155小时,肝功能不全时可延长t1/2。利福平对肝微粒体药酶有诱导作用,每日连续用药,其本身血药浓度可逐渐下降,t1/2亦

8、缩短。服药期间,尿、粪、唾液、痰、泪液和汗液等呈桔红色(为药物及其代谢物的颜色),宜事先告知病人,防止引起恐慌。,临床药动学,12,抗菌机理 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 抗菌作用 1. 抗结核杆菌:与INH相当。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且由于穿透力强,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作用。 2. 广谱: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效。 3. 麻风杆菌:抗菌作用强、快。,13,临床应用 1.与异烟肼等其他抗结核药合用用于各种结核,适用于重症的初治及复治。与异烟肼、乙胺丁醇合用有协同作用。 2. 用于麻风病的治疗。 3. 抗药性金葡菌及其它细菌所

9、致的感染。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严重者出现肝损。 (4)对动物有致畸胎作用,妊娠早期禁服。,14,二、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1.早期用药 早期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无明显改变,有利于药物渗入。 2. 联合用药 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产生。至少两药合用。 3. 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 4. 适宜的剂量,15,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抗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临床应用药物主要有: 氨苯砜、苯丙砜(在体内转变为氨苯砜起作用)。 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谱似磺胺(抗菌作用可被PABA对抗)。 主要用于麻风病的治疗首选。 不良反应

10、:常见溶血及砜综合征,麻风病,16,抗真菌药,真菌感染分两类: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癣菌引起;多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部位;引起头癣、体癣等; 常用药物有灰黄霉素、咪康唑、克霉唑等 深部真菌感染:由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菌等引起;多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 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伊曲康唑等。,17,灰黄霉素,为浅表真菌抗生素。 作用机制:沉积于皮肤、毛发、指甲角质部。在皮肤角质层可与角蛋白结合,阻止癣菌继续侵入。结构与鸟嘌呤类似,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分子,从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抑制生长。 给药途径:口服有效,外用无效(不能透过表皮角质层),18,临

11、床应用:各种皮肤癣菌治疗(头癣) 不良反应:多、轻,致畸、致癌作用,减弱香豆素作用,19,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多烯类,对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对细菌无效, 作用机制: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使通透性增加而死亡(可与其他药物起协同作用)。 也能与哺乳动物细胞膜的类固醇结合,固对人体有毒性。 耐药机制:可能为不能通过某些耐药株的细胞膜所致。,20,临床应用: 首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注射用于全身真菌感染, 局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眼科,皮肤科,妇科等) 不良反应:毒性较大 1.急性毒性反应 2.

12、肾损害 3.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4.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21,防治措施: 1.先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同时给皮质激素 2.补钾 3.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心电图 4.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新剂型: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22,抗病毒药,病毒:不具备细胞的结构 核心:核酸组成(DNA或RNA); 外壳:蛋白质。多寄生于细胞体内。 繁殖与感染过程:7步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再感染 吸附于宿主细胞膜穿入细胞胞内脱去蛋白质外壳,释放出感染性核酸进行生物合成(核酸的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装配(核酸与蛋白质)成子代病毒颗粒被细胞释放再

13、感染新的细胞。,病毒结构,病毒可分为DNA病毒 和RNA病毒,在RNA病 毒中,有一组病毒可经 病毒本身含有的逆转录酶 转录成互补的单股DNA,再 转为双股DNA,环化后整合 入细胞染色体,随细胞分 裂传递给子细胞,即逆转 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病毒,23,抗病毒药作用机制,通过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和脱壳,阻碍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抑制病毒释放及增加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方式发挥作用。 病毒感染危害极大,我国HIV感染者逾百万。 目前的抗病毒药临床疗效均不确切、毒性大、抗病毒谱窄等缺点。 目前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还主要依赖于疫苗,抗体,干扰素等免疫学手段,以增

14、强宿主细胞抗病毒能力。,HIV,24,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目前最常用的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 机制:抗病毒谱窄,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阻止DNA的合成。 临床应用: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为首选药。 不良反应:少,局部刺激,口服胃肠反应,皮疹,头痛等。 伐昔洛韦 在体内水解为阿昔洛韦发挥作用,特点是口服吸收完全,体内持续时间长。,25,肝炎,26,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

15、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27,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

16、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28,乙肝并发症,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29,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5.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30,乙肝检测作弊,乙肝检测作弊药无效,这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