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96144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研究作者:周荣 义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概述问题意识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外在表现?作为一神心理现象,它的形成机制又是怎样的?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一) 问题 意 识的内涵时至今日,何谓“ 问题意识” 并没有形成一个 统一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己找到的参考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个,其一是姚本先先生在其 1995 年发表于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所下的定义:“思维 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

2、产生一中怀疑、因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 问题 意识” 。1作者将 “问题意识”界定 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而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表现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上,也表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上。 2显然,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就其外延而言要比问题意识的外延宽泛得多,仅用思维的问题性品质来界定问题意识,并不足以揭示问题意识的独特内涵。因此,尽管作者对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

3、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助于人们理解问题意识,但没有从根本上揭示“问题意 识” 的本质特征。其二是俞国良、候瑞鹤于 2003 年在复旦教有论坛上发表的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一文中所提出的定义。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2朱智贤、林宗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十六页2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三层涵义:是一种问题性的思维品质,休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意识到的认知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己有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时,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

4、态;是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定义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作者对问题意识理解。除了和前面的定义一样,认为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的问题性品质外,还更进一步阐述了问题意识产生的心理机制。但问题意识究竟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心理状态,作者也没有说清楚,因此也没有准确揭示出问题意识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定义中,研究者都认为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应对的困难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事实上“ 运用己有的知 识经验难 以应对的困 难情境” 是一个包容范围很广的说法:既可以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问题问题情境意义明确,问题的条件、目标都清楚

5、明了,只是限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而难以找到解决的路径,个体由此陷于困难境地;也可以是面对一个意义尚不明确、问题 的目标和条件都还需要个体深入思考才能确定的情境,既要确定问题所在又要找寻解决的方法,个体由此陷于困难境地;显然,前者的闲境来源于问题解决方法的匮乏,而后者的困境首先来源于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问题首先是问题本身。面对的困境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自然有所不同。根据人们在使用“问题意识” 这一概念时的情境来看,主要是针对“善于解决 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而言的,因此,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是其强调的重点。据此,结合既有的两种定义,本文将“问题意识” 界定 为:

6、“个体在认识活动中,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对此定义有几点需要进一步说明:首先,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其次,问题意识包含有个体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及行为准备三组因素。3再次,问题意识既体现者个体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也体现着个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最后,问题意识作为一个种心理状态,在个体活动中的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不仅有文化、阶层、地域的差异,而且有性别、年龄等等的差异。(二)问题意识的心理机制问题意识的形成既和个体的认识活动有关,也受到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特征

7、的影响。发现问题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认识过程,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来进行说明。当个体面对一个新情境时,首先总是力图将新的情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成功,则同化过程实现,此 时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情境;如果失败,则个体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顺应过程出现。顺应过程的出现意味着个体难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新情境,个体遭遇到了一种不确定的、纷乱的、令人感到迷惑和困难的情境,这时问题出现,个体经过对情境的进一步分析,确定问题的条件、目标等,最终明确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讲,发现问题就是意识到一种认知不平衡状态的存在。这一过程是各种认识活动积极参与的结果。个体首先要对

8、新的情境有所感知,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将记忆中与之相类似或相关的情境迅速搜寻与提取出来,并在思维的作用下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从而确认是运用同化还是顺应过程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状态。不同的个体觉察到的问题情境是不同的,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不同的;同时,在发现问题的存在后,不同的个体反应方式会有所不同,有的会主动提出问题,有的则对问题视而不见,有的向他人提问,有的则自己解决问题。所有这些的个体差异都和个体的个体倾向和特征有关。现将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好奇心。好奇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着好奇心,只不过有的强烈有的微弱。巴甫洛夫最早发现,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

9、时,动物或人类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转向这个新异刺激。巴甫洛4夫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探究反射。人类的好奇心就是在这种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奇的、复杂的感官刺激或不一致的观念、信仰或态度都可以引起个体的好奇心,前者称为知觉性好奇,后者称之为认知性好奇。 3无论何种形式的好奇心,都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使人在认识中对某些事物予以优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对某种事物或

10、活动的浓厚兴趣,推动个体自发地、深入地、持久地进行关注和探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到新办法。独立性。具备独立性的人,能够不受周围气氛和他人意见的影响;能够见解独立,不囿于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能够灵活思考,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不固执己见,惟我是从,善于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怀疑性。即怀疑和警觉,是个体独立性的表现。具备怀疑精神的人,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只有具有强烈怀疑精神的人,才能在权威和定论面前,在所谓的“ 真理” 面前,大胆 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另辟

11、蹊径,有所突破。求新性。即个体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它表现为思想自由而不保守,富于想象而不拘泥于现实,寻求变化而不固守成规,自主而不盲从。有着强烈的求新意识的个体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想者,他们可能不囿于人类既有的认知成果而力图有所发现和突破,大胆创立新说。主动性。主动性是个体主体性的表现之一。即个体参与认识活动3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90 页5的行为不是被强制的、被动的,而是自觉自愿的。能使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动因有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等等。只有具备主动性的学习者,才能在学习中自觉读书、生疑,并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乐于与同

12、伴议疑、解疑、交流认识。敢为性。即胆大、富有冒险精神。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缺乏冒险精神是难以为之的。(三)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界定为: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二、我国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在既有的研究中,对于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尽管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年龄、性别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学生有着较强的问题意识。(1)主要表现为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有问题要问,上课时喜欢回答

13、教师的提问,遇到不懂的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一种则认为,我国学生勤奋刻苦,基础扎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问题意识很薄弱甚至缺失。 4主要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本研究以上文对问题意识的界定及对外在表现的描述为依据,以本乡中心小学(16 年级各设 2 个平行班,共 365 人。生源来自该乡下属的各村,是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课堂现场观察的方式,对我国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该小学中的二年级、四年级到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为样本班发放问卷,二年级 56 人,四年级 75 人,五年级 72 人,六年 70 人,共计发放回卷 273 份,回收

14、 273 份,有效问卷 273 份,回收率 100%,有效率 100%。同时,在该 校随堂听课 20 节,其中语文 8 节、数学 8 节、自然 2 节、社会 2 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较详实的记录。4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1)6(一)我国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问题意识既表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量方面,也表现在探究问题的积极倾向方面(主要通过小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主动性来衡量)。调查显示,在笔者所记录的低年级的 4 节课上,尽管“问一答” 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但始终是教师问、学生答,没有任何学生向教师提出任何

15、类型的问题,也没有学生彼此之间的提问和解答。该校学生一周在校学生五天,每天上六节课,另外下午有一节自习课。然而在一周内提问 10 个以上的学生仅占 12%,10 个以下的达到学生总数的 88%。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有问题时,40% 的学生 倾向于向老师提问,换言之,在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是他们的首选求助对象。可他们一周内向教师提问的数量又是如此的少。课堂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状况。在所记录的中高年级的 20 节课上,仅在其中的 10 节语文课上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最多时 4 个,最少时 2 个。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状况着实令人堪忧。经调查,80%的小学生都是针对自己不会做的题或教材上不懂的

16、地方提问,能够提出针对教师或教材的质疑性问题和教材上或教师没涉及到的问题的学生仅占 8%。显然,学生倾向于提出呈现型问题,而不善于提出思知欲、兴趣和主动性有关外,还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 识结构以及怀疑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性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同时,如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氛围的支持一样,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外,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师生关系的状况、家庭和社会对问题意识的态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些因素的欠缺或不足导致了我国小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二)我国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喜欢学习, 18%的小学生表示对学习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只有极个别的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显然,这些踏进校门不久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习在7他们眼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大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提问有着正确的认识,并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而教师对待学生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