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96128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展示学生自我潜在能力时的创造力,对学生自己来说就好似初次全新活动实践。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同样,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

2、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利用数学教学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唤起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意志教学情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交流情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

3、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欲望。1、

4、 创设兴趣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唤起他们强烈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 12 岁,已经过了 12 个生日。爸爸今年 37 岁,只过了 9 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学生也都不知道,一直摇头这时就抓住时机:“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就

5、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产生了创新的欲望。2、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似乎是矛盾的,教师如能抓住矛盾及时设疑,学生会感到疑惑,并且会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儿童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如在教学毫米时,我创设矛盾环境,让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根跳绳长 2(),一根铅笔长 15(),一个硬币大约厚 1( )。前两题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厘米、米来填,而一个硬币用他们都不合适,这时我给了一个答案厘米。这时很多学生脱口而出:“错了,硬币比 1 厘米还要

6、小”。那到底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时出示正确答案“毫米”,由此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创设争论情境,激发批评性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练习课上的一道题:找规律填数 10、(

7、 )20、( )、30、()。让一位学生回答了是15、25、35,这答案大部分都同意了。教师也判断了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有一位学生有疑问的站起来说:“我的答案是 12、22、32 不行吗?我认为 10 到12 增加了 2,12 到 20 增加了 8,20 到 22 又增加了 2,22 到 30 又增加了 8,30到 32 又是增加了 2”学生思维又被激活了,到底这样行得通吗?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是有分量的,这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好奇、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卡罗琳原伯说过: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在游戏

8、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最愿意参与的一种学习方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活动,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好的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学习中去,创造性地进行游戏,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新课开始,利用游戏能激发兴趣。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3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

9、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3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3 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3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2、课中穿插游戏,能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如:在教学“9几”时,进行抢答游戏,出示活动教具:转盘。用 9 加外面的数,指针一停,就站起来说出得数。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都集中精神,用最快的速

10、度,抢先说出得数。这样,课堂“活”起来了,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了无意注意,延长了有意注意的时间。3、在课末尾进行游戏,能悟理益智。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到课的末尾设计了一个小商店游戏,学生自己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商品的交易,他们的兴趣很高,通过游戏,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交往能力。(三)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心理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的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

11、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1、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得到发展。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小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

12、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的一道练习题:“每张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是 32 分米,2 张桌子拼成的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很多学生都做成了 322,在这样的情况我不急于批评他们和说出正确答案。我先让他们再小组里讨论,我参与到他们的讨论当中,他们都喜欢我跟他们一起讨论,热情的让我到他们组听他们的想法,在倾听时我也会适当提示他们。在这样的良好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 、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

13、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555557777788884 学生很顺利地完成、,而完成就有些困惑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列出 744,教师给予肯定后,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他简捷巧妙的解法,同学们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发现得最早。

14、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中。结果,有的学生列出了49,把 4 个 8 看成了 8 个 4,在加上后面的 4,就得 9 个 4。有的同学列出了854,学生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 8。还有的学生把信息进行整体改组,把原来的 4 分成 4 个 1,分到每一个 8 中,列出了算式 94。我不由得为学生鼓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教师的信任就是学生创新潜能的支撑,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二、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讨论的时空,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创新,即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行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教

15、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运用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保证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留时间、留空间给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一)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得到创新的机会。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科学家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 40 分钟都是老师再讲,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想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讨交流少;教师的活动占时多,学生自

16、主学习的时间少。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甚至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教师的每一句问话学生应该怎样回答,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其实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多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比如可以在练习课前,让学生自己出好题目,到课上就由小组解决。充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二)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1、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