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6098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邮综合地理学期末复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春分秋分:3 月 20 或 21 日,9 月 22 或 23 日由于阳光直射赤道,阳光照射圈即昼夜分界的晨昏圈,正好切过两极,而且所有纬线圈都被晨昏圈等分为二,因此,南北半球各维度上的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 12h。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褶皱能直观的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向斜、背斜:褶皱的两种类型:下凹的向斜、上凸的背斜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

2、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局地环流:局地环流是一种中、小尺度(几公里、几十公里至 100 多公里)的区域性环流。由下垫面性质的不均匀性(如城市与乡村、绿洲与沙漠、湖泊与内陆等)、地形起伏、坡向差异等局地的热力和动力因素所引起。如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每当大型天气系统十分强盛时,这种局地性风就不易观测到。潜热传送 :对低层大气而言,太阳辐射几乎不能被它吸收,它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此外,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层中的方式还有两种:潜热输送和湍流输送。地球表面的水分在蒸发(升华)时,要吸收下垫面的热量,并把这部分热量潜藏在蒸发(升华)出的水汽中,称为潜热。当水汽在空气中受冷而凝结(凝

3、华)时,又会把这部分潜热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空气的温度。相反,空气中的水汽如果在下垫面上发生凝结(凝华)时,会把潜热释放出来,提高下垫面的温度。这种地表面和大气层之间以潜热形式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称为潜热输送。气压:气压泛指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引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pressure gradient force)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就形成了风,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

4、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地转偏向力可分解为水平地转偏向力和垂直地转偏向力两个分量。三圈环流:一般来说如果地球上的大气可以看作理想均匀分布的话,可以在一个半球(纬向上,例如北半球)将大气运动分为三圈环流,分别为低纬环流、极地环流(高纬环流)和中纬环流。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三角洲: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

5、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天坑: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 100 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源、梁、峁: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 源、梁、峁拔蚀:拔蚀作用冰川对冰床的拔蚀和挖掘。它主要由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

6、基岩破碎, 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使其扩大,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就像推土机铲土一样, 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与冰冻结在一起带走。在冰川的后背和冰体越过冰阶跌落处或基岩节理发育的地区,拔蚀作用更为明显,它形成的冰碛物较粗大。刨蚀:刨蚀的结果使冰川砾石和冰床表面产生冰擦痕和磨光面。冰融: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 )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滑坡:滑坡(la

7、ndslide)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及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景观: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景象,不同地貌、时间、人文会构成不同的景观,简答:三大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魏格纳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大陆即联合大陆。侏罗纪后期联合大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由于当时对海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这一观点提出后遭到不少人法对并被淡忘,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迅速发展

8、,尤其是古地磁方面的发展才使大陆漂移说再现生机海底扩张说:迪茨和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假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越靠近海岭的岩石越年轻,越远就越古老,呈两侧对称分布。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涌出,冷郄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继续上升的岩浆,将旧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当被越推越远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至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海底由此得以不断更新和扩张板块构造说:60 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地带,板

9、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等。韦伯、杜能、克里斯泰勒的区位论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我们在选择区位时,不应死搬硬套区位理论,而应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仔细考虑当地影响区位活动的各种因素,以使我们的区位活动能充分而合理的

10、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总之,我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2动态平衡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我们在区位选择时,也应遵循动态平衡的原则,对影响区位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动态的分析,并对各因素的变化及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做出充分的预测,从而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做出最合理的区位选择。3统一性原则当我们在运用具体的区位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位选择时,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区位选择这一问题。如果能认识到这一

11、点,将使我们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们的一些短期行为、一些经济活动和行政命令给环境和我们自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危害甚至是灾难!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 19 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 20 世纪初叶发表了两

12、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克里斯塔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

13、络体系。种族民族的对比和划分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种族和民族的区别种族(人种)和民族是初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仅一字之差,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内涵之别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外延之别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汉族、回族、朝鲜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族都是黄种人;欧洲的许多民族都是白种

14、人;非洲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黑种人。而同一民族几乎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人种。标志之别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属性之别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 ”是反科学的谬论。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来,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因此属社会属性。数量之别世界上

15、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 200 个,并且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人口超过 1 亿的民族全世界共有 18 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 10 亿人以上;人口很少的民族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人口只有几十人。综述:地貌的类型、形成1、地貌成因:a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b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c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d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通过改变地貌发育的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基本地貌类型:宗教的类型、与地理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