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60436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分钟文化活动圈”初步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承办了“第二届非遗节郫县安靖绣天下国际刺绣艺术节”,获国家文化部、省政府、“非遗节”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太阳神鸟银奖”,参与创作的歌曲蜀绣获四川省“群星奖二等奖”,安靖镇蜀绣产业园发展良好。农村图书流转工程成为全市图书流转典范。获批民办博物馆 3 家,“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丛赛歌会、古城棕编、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川西民歌之乡”。(三)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康素质逐步

2、提高。县财政投入 188 万元,对县体育场进行了维修改造。截止2009 年底,全县共有 493 个体育场地,体育场地总面积为874471.4,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 1.73。在全县实施“农民健身工程”52 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 88 条。女子排球和跆拳道作为我县的特色和优势项目多次获得省、市体育比赛第一名。全县参加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的人数为 148 万人次,体育人口达 43.30%。全县中小学校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 100%,达标率达 96%以上。(四)广播影视发展势头强劲,新闻出版工作成效明显。全县14 个镇均完成了光纤有线通达建设,通达率 100%;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模拟电视

3、节目 42 套,数字电视节目 105 套,数字广播节目 13 套;全县有 9 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农村市场;全县 14 个镇均设置了广播电视站。全县共有印刷单位 73 家,其中销售收入上千万的企业有 10 家;全县共建成 139 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二、“十二五”时期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

4、,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二)基本原则1.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

5、佳结合。3.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具。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5.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大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形态。要根据其不同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使

6、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坚持城乡文化发展相统筹。在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同时,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改善社区文化环境。 7.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主导作用,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文化的服务功能,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8.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

7、“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文化活动站(室)的实效作用有效发挥,全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满足。文化阵地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服务)进一步丰富,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文化市场健康活跃,文化人才相对集聚,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不断升温,逐步形成文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二)主要任务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南部新城“

8、郫县文化中心”建设。建成新的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县演艺中心,具备承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24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即每个村(社区)有 1 个文化活动室、1 支以上群众文化骨干队伍,“4”即每个镇有 1 个综合文化站、1 个影剧院、1 个文化广场、1 个特色文化表演团体,“6”即县级有 1 个文化馆、1 个图书馆、1 个综合性博物馆、1 个多功能剧场、1 个大型文化活动广场、1 个民办艺术院团。深入文化先进镇建设,建成一批基层文化示范单位,努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示范性镇综合文化活动站和示范性文化社区,积极参与全市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9、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增加相适应,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和质量,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内容建设。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阅览室建设,继续做好数字图书馆和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继续做好舞台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断提升品质。开展文化活动。以“人人有一项文化爱好”为目标,实施“幸福郫县美好家园”文化乐民行动。结合我县的望丛赛歌会、望丛二帝祭祀、蜀商恳亲会、古蜀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策划打造“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和郫县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系列群众文化品牌和文化赛事。通过

10、 3-5 年的培育,实现 90%的城市居民、80%的农村群众有一项健康向上、经常参与的文化体育爱好,在全县形成“家庭人人有爱好、社区天天有活动、全县月月有节庆”的文化乐民的生动局面,实现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保障,多样化需求有效满足。实施农村文化工程。继续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图书流转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社会文化工程,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把先进的文化交到群众的手中、融入群众的脑里,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完成图书流转“一卡通”,实现全县农村地区图书“通借通还”和图书流转全覆盖。(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一是加强对

11、石佛寺、扬雄墓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每年投入 1520 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馆藏文物的充实和保护,抢救修复一批石质、陶器、书画类等破损程度严重的文物。同时,征集收购民间文物,充实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品种和数量,力争 2015 年藏品总量达到 4000 件,提升县博物馆藏品整体实力。二是对“十一五”期间的文物考古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并集中向社会展示。三是进一步理顺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与规划部门合作,结合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全县基本建设,开展地下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加大考古新发现工地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是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

12、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加强第一次普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县财政每年给予专项经费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三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积极申办第三、四、五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郫县分会场,充分展示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扩大郫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3)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博旅游产业。对望丛祠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提档升级,力争 2012 年将其创建为AAA级景区,2015 年努力将其创建为AAAA级景区;以文庙、梁家大院、翰

13、林院等文物保护性开发建设为契机,配合规划打造“天府古镇,记忆唐昌”项目;以扬雄墓文物保护遗址为核心,规划“扬雄园”文化片区项目;在郫筒镇望丛文化产业园文化用地区域打造 1 座国家二级博物馆,使之成为集中展示古蜀文化的载体;结合郫筒镇天府逸城和古城镇整体打造,将鹃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市级遗址公园,力争将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级遗址公园。发展民间博物馆聚落。着力推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全面配合成都市争创全国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着力在唐昌、郫筒、新民场、友爱四镇打造 4 个博物馆发展片区,初步建成民间博物馆 10 家,体现博物馆的聚集式发展,并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团结影视拍摄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中国

14、西部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基地。借鉴浙江横店和无锡影视城的经验,建设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基地,展示中国西部的民族风情,开发民族风情表演旅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充分利用我县高校资源,打造以文化为内涵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使高新技术产业中以文化产品制作、加工提供技术手段为目标的部分进入产业链条。结合郫县文化发展实际,利用郫县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发展以网络游戏制作、动漫设计制作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囊括表演艺术、广告设计制作等。发展建设文化艺术品市场。利用我县各社会文化团体资源,整合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望丛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文化艺术品市场,使之成为弘扬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景点。(4)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以展示、交易、信息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平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搞好经常性国内、涉外展出展演活动,定期举办郫县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增强郫县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郫县,让郫县文化走向世界。 塑造郫县文化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