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537700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7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答题策略PPT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诗歌选择题应对策略,2018年高考备考系列,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语文组 黄惠玲,.,2,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选择题的考查题型。 2、明确诗歌选择题的命题内容。 3、掌握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3,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17全国卷),真题回放,.,4,真题回放,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

2、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2017全国卷),.,5,真题回放,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3、说:“彼李揆,安肯来邪?,(2017全国卷),.,6,真题回放,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2017全国卷),.,7,真题回放,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4、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2017全国卷),.,8,真题回放,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

5、,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2017全国卷),.,9,考查题型,一般是5选2,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两项,.,10,真题回放,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6、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2017全国卷),第五句语句理解,第六句语句赏析,第七八句内容和情感,词句理解,首句作用,.,11,真题回放,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

7、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2017全国卷),用典是否准确,内容理解,内容分析,思想内容,情感主旨,.,12,真题回放,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2017全国卷),首联

8、句意理解,第三句赏析,第四句赏析,颈联内容情感,内容情感,.,13,命题内容,1、词句理解 2、句子赏析 3、思想情感 4、手法分析,5、诗歌形象 6、诗歌语言,.,14,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例题展示,.,15,例题展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

9、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答案CE),.,16,词句理解,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

10、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2017全国卷),.,17,词句理解应对策略,第一、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复活诗句中所说的景物或事件,进而推断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或 对句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二、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或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18,句子赏析,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诗人

11、心中的不平与辛酸),(2017全国卷 ),句子的赏析,是在词句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一般会结合其他的考点进行考查。因此,一要注意词句解说是否曲解原意。二要注意选项中涉及的表现手法是否正确,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恰当。,应对策略,.,19,思想情感,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017全国卷)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例题

12、展示杜甫对雪),一,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 二,要多关注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注意主题情感分析是否得当。,应对策略,.,20,手法分析,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2017全国卷)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2017全国卷) 题目: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017全国卷),一,熟练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 二,选项中,表现手法的地方要关注,找到切实的依据,注意张冠李戴的可

13、能性。,应对策略,.,21,诗歌形象,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例题展示杜甫对雪),.,22,1、诗歌形象分为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等三类。 2、鉴赏景物形象,要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特征,通过整合感知营造的氛围。 3、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描写抓住事物的特性,

14、从中分析诗人要言的是什么志、什么情。 4、人物形象,要熟知诗歌中的几种常见形象类型,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不可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应对策略,.,23,诗歌语言,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写炉火燃尽的情景),(例题展示杜甫对雪),应对策略,诗歌语言包括炼字和语言风格。 炼字类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语言风格 ,要记住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24,1、词句理解 2、句子赏析 3、思想情感 4、手法分析,5、诗歌形象 6、诗歌语言,本课小结,.,25,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