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5311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二 O 一五年冬至祭祖护国息灾超荐系念法会的第一天,很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共襄盛举!我们每年举行三次祭祖法会,目的是提倡孝道,缅怀祖德,承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清朝灭亡后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的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四书的重要性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

2、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在这里面,今天我们要特别介绍四书。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的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的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的,大家都来学习四书。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

3、经万论也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的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分。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术,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

4、同学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四书的编排特色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

5、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朱熹编四书的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 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

6、演。所以论语是圣人的表演,孟子是贤人在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给忘掉。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是什么?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大学开篇简介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篇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

7、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於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三句话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於至善,达到善的

8、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了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

9、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 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

10、愿,度衆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那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无论是学佛、学儒,天天都不能够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 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孟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天天向他们学习。

11、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这才叫真学佛。释迦佛一生的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中庸开篇简介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讲得很深!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 ?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在华严经里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说时间,过去

12、、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际的空间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面称之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是感; 应呢?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

13、的,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的法则,你依循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广深,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如何开始修道?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

14、切处,在於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个八个字重要!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放肆、也不肯随便,还是认真的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期望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用处了,为什么?全是自己的心行。主

15、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失掉,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论语开篇简介论语里头第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是苦差事。为什么古人读书是乐事?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够变化气质。宇宙人生、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他当然快乐!佛法亦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这里面怎么能产生法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消化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就是变化,要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很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把你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说字,这个说字同悦,古时候这两个字不分,也就是我们讲的法喜。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无关。我们一般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顺自己的意思,乐欲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法喜当然也有浅深不同,随著你的功夫修养加深,随著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