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直指》憨山大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4953069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直指》憨山大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直指》憨山大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中 庸 直 指 明 憨 山 著国 学 典 籍II中庸直指明 憨山 著来源:释儒心地的 bloghttp:/ ,于是上网搜索电子文档,无意中发现憨山大师也著有中庸直指 ,虽没在网上找到电子文档,却发现了请此法宝的“中国佛教图书网” ,真可谓是机缘凑巧。请得憨山大师的中庸直指后,末学除了满心欢喜地阅读外,还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孔孟,同沾法益,于是发心制成电子文档,放到网上。现在终于完成这一愿望。令末学心里不安的是,由于校对不严,已经放到博客的前七部分中均有错处,末学已进行了更改。如有同修下载,请重新复制保存普告天下有缘者欲学经典(孔孟、老庄、释迦文佛) ,务必请看正确的注本,即莲宗九祖澫益大师

2、的蕅益四书解和憨山大师的道德经解 、 庄子内篇注 、 中庸直指 、 大学纲目决疑论 ,因九祖和憨山均为明朝法身大士,所注孔孟老庄乃为众生开佛知见,所解为圆解。而不能看流行的朱熹注四书和老庄等经典,还有历代与现代所谓学者名流的孔孟老庄经典注解,因世间凡夫具足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的烦恼犹存,由此业识之心所解皆为妄心用事,学之必自误误人、自害害人。目录中庸直指 .II中庸直指之一 .1中庸直指之二 .4中庸直指之三 .8中庸直指之四 .12中庸直指之五 .15中庸直指之六 .20中庸直指之七 .23中庸直指之八 .271中庸直指之一中者人人本性之全体也。此性天

3、地以之建立。万物以之化理。圣凡同禀。广大精微。独一无二。所谓惟精惟一。大中至正。无一物出此性外者。故云中也。庸者平常也。乃性德之用也。谓此广大之性。全体化作万物之灵。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间。无一事一法不从性中流出者。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间。皆是性之全体大用显明昭著处。以全中在庸。即庸全中。非离庸外别有中也。子思得孔子之心传。故述其所传者如此。命其名曰中庸。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者。言吾人之性。天然属我。不假外求。而我得之而为命。所谓天然之性。而为天然之命者也。盖天然之性。赋在形壳之中。是故人之有生。与形为主者命。与命为主者性。性命不二。故但言天命。即是天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之谓道者

4、。谓吾人既禀天然之性而为命。故有生于天地之间而为人。既以此性为形命之主。是则自有厥生以来。凡有食息起居。折旋俯仰。动作云为。乃至拈匙举箸。咳唾掉臂。无一事不是性之作用。何况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乃人伦之大事。岂又离此性外耶。盖此性本来光光明明。故谓之明。干干净净无有丝毫杂染。故谓之精。不与万物为侣。故谓之一。本来无第二妄念。故谓之至诚。率。顺也。谓顺此光明精一至诚之性。以之事君。则性忠。以之事亲。则性孝。以之处夫妇。则性和。以之待朋友。则性信。以之爱物。则同体。谓之性仁。以之处事。则一毫不差。各得其宜。谓之性义。以之处上下之分。截然不乱。谓之性礼。以之明鉴事物。一毫不谬。谓之性智。是则人生天地。处

5、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以至忠孝和信仁义礼智。皆从性中流出。发现于日用当行之间。故谓之道。非离此性外别有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只这率性处便是大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之谓教者。乃圣人之言教。即礼乐刑政。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以至致知格物。诚意正心等。一切规模法范。通谓之教。然而吾人各禀此全性而为人。自有性德。不待教而能者。又何用教。盖上古之人。性醇德全。无有一毫外慕。且不知有身之为爱。岂有贪爱外面声色货利之事。是故不为一身爱外物。则不被外物染习杂乱其性故。所以上古之君如此。而上古之民亦如此。故无为之风。乃天德之(注:末学打不出这个字,只好用近似2字代替,把“淳”字右下的“子”换成“曰” ) ,熙熙白皋

6、白皋(注:白皋为一个字,为左右结构) 。俱在大道化育之中。所以不用教也。及至中古。人心渐凿。知身可爱。故爱物以养身。既以一己为我。则我与物对。物我既二。则性不一。性被物染则不精。不精则不一。故凡所作为。不率性而率情矣。情则有所偏。故大中至正之道隐。其于日用当行君臣父子之间。所有忠孝和信。皆不尽出于性真。而多出于情伪矣。情伪出则百弊生。弊生而情愈伪。情愈伪而去性愈远。是以世人渐趋渐下。物欲固蔽。愈远愈深。愚不肖者。则只知有物欲之伪情。而不复知有本然之真性矣。其间即有知者。而或又索隐求深。知之太过。而贤者或又高飞远举。矫世戾俗。而行之近怪。是皆不能于日用寻常当行之道。君臣父子之间。而各尽性正命以适

7、中也。是故圣人悯之。不得已而裁成以辅相之。务各使之以合中道。故立言以垂教。所谓修道者。修即如世之修理物件一般。使其不足者补之。有余者去之。只就在人人不率性处。或太过者折之。不足者诱引之。以之至于中道。将以复其性真耳。故曰修道之谓教。非是离率性之道。分外别有教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可须臾离者。须臾乃时之极速。犹言一息也。道既是率性之道。然而吾人从生至老。赖性为命。若性有一息间断。则命根亦断。命断则不复为人矣。古人云。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是则此性。何尝一息间断耶。性未间断。而日用当行之道。岂可一息离于性耶。故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于性也。若离性而为道。则为诡异之行矣。故曰不可须臾离

8、也。若言道可离于性而别有道。则非正道也。故曰可离非道也。然离性而求道。则为叛道。故非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乃造道之人。此一节乃教造道做工夫之方法。即此便是教也。此语乃子思亲得孔子家传入道之秘诀。学人若不知此诀法。纵能做尽工夫。使尽伎俩。皆非正道。何也。以出门脚跟下一步错落。则错到底。此所以古之圣学难明也。从来说者。皆言不睹不闻。乃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若如此谓之道。岂不睹不闻处是道。而正睹正闻便不是道耶。且既有恐惧。便不是性矣。是故者承上之辞。此乃释上不可离之意。原夫性真。处于吾人形壳之中。而所以发用昭彰者。不出见闻知觉四者而已。所以不可离者。叫人做功夫不可离此见

9、闻知觉别求也。然知觉必待物之亲触而后现。故其用近而窄。至若发于见者。在眼则能容天地。发于闻者。在耳则能闻十方。是吾性德广大高明之用。而发见闻之际者。最为昭著。而得失之机。圣3凡之辨。正在于此。故特揭而示之。欲令吾人不离见色闻声处做工夫最亲切耳。且戒慎恐惧乎不睹不闻者。然可睹可闻者色与声也。不可睹不可闻者精一之性也。惟其性之映色而色不能杂。映声而声不能杂。以不能杂。故谓之精。且彼声色抑乃吾性之化育。故谓之一。惟精惟一。寓于寻常声色。而不流于声色。是则虽见虽闻。而有不见不闻者存焉。是乃本吾性德全体大用之中庸也。今夫人者。日用寻常。至于见色闻声之际。只知有可闻可睹之声色。而不知有不可睹不可闻之性真。

10、此所以大道昭昭于见闻之间。吾人日用而不知。由不知。故流于声色而不返。流而不返。则日习近于情。情近而性真日离。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然而此性岂可长离而不复耶。是故圣人教人复性之功夫。不可离此别求。就在日用见色闻声处着力。切要正当见色闻声时。先向不睹不闻处立定脚跟。决不可随他声色流转。不流转处。其性不期复而自复矣。此易所谓不远复也。所言不睹不闻。而云戒慎恐惧者。由吾人于声色门头。一向情习太熟。而耳目相接流转。流转将去。正是熟处难忘。至此须用回天之力。故教之以强勉工夫。曰戒慎恐惧耳。惟正当见闻时。切切戒慎恐惧。唯恐随见随闻。而流于声色队里。被他埋没。正古人所谓切莫随他去。迢迢与我疏之意。殆非一向在不

11、睹不闻处戒慎恐惧耳。如此做工夫。即古人所谓即此见闻非见闻。此正下文所言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者也。顾此力量。苟非发强刚毅大力量人。断断不能。何激流中有执如此。斯岂是浅浅之乎者也章句之士。可能入耶。如此做功夫。最为切要。立地便是圣人。只是不能知不能行耳。故终篇只说知行二字。便是发挥此个道理。谓知此行此而已。更无别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释承上文戒慎恐惧不睹不闻之意也。然性无形而不可见谓之隐。即上云不睹。性无声而不可闻谓之微。即上云不闻。是则可见闻者性之象也。不可见闻者物之本也。而今正当见闻时。全体隐微之性德。浑然显见于声色之中。是则见色即见心。闻声即闻性。所谓见色非于色。闻声不是声

12、。此孔子所谓耳顺从心。物我无间。体用不二之极致也。是最显见者。乃极隐微也。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古人云。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离目前。以体用不二。惟一精真。故谓之独。所谓独立而不改者。但凡有声色可对。心境角立。物我相待。便是不独。故诫其切不可落于见闻。堕于声色。故云君子慎其独。此乃不与物对为独。殆非独居隐微之中也。既以绝待为独。而上云不睹不闻。即是此独字。岂是独居隐微之间耶。智者请深思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4者天下之达道也。上二节乃复性之工夫纯熟以得乎中。所谓体也。此乃又从体以发用。即所谓庸也。问曰。题称中庸。既以性德体用言之矣。今云中和。而亦以体用言之。且不云庸而云和者何也。答曰。前中庸乃言天然性德之中体。而用发于民生日用之间者。故谓之庸。此乃专以性德而言。不假作为。乃天道也。今言中和者。乃圣人尊性德。而由学问功夫。做到复性之极处。已得其体。今从体起用。应运出世。所谓继天之命。立人之极。而为君为师。故为生民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大道。所谓融贯天人之际。故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