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530340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古代史PPT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 代 史 部 分,专题知识优化整合,二轮 通史 复习 总结 深 化 课,.,2,.,3,一、古代中国政治,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史,知识线索归纳,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两条线索展开,一个主体阶段:先秦时期。 两个角度:纵向比较先秦时期与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横向比较中国先秦时期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异同。 三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尚未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血缘关系为核心。 三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构成早期 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4,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一个集中:即皇

2、帝制。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两个方面: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 两大理论基础:法家与儒家思想 三个条件:经济、政治、思想 三个趋势:分散相权,集中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形成文化专制。 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和不断强化,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任免取代世袭制。 四大制度创新:地方行政(郡县、行省)、中央行政(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人才选拔(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和皇帝顾问机构(内阁)。 五大阶段: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发展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5,(

3、一)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主要含义 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特指中央决策层面。体现于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主要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未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并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君主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核心要点拓展,.,6,2.演变过程 、趋势 、本质,萌芽确立发 展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过程,本质,战国秦朝汉至元明清,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 不断发展,皇权不断强化,中央严制

4、地方,核心-君主专制,.,7,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发展农耕经济,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基础;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与融合,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 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 进步和新生产方式的成 长,造成社会发展落后; 以强化君权为核心,形 成长期人治传统,民主政 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 治腐败形成暴政,派生庞 大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 成国民愚昧落后,严重阻 碍科技进步。,3. 历 史 影 响,积极作用,消极影响,.,8,(二)古代重要选官

5、制度和监察制度,核心要点拓展,1 、 选 官 制 度,世官制度 夏商周,察举制度 汉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度 兴于隋朝 立于唐朝 发展于宋 衰于明清,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官僚察访 推荐,品评官 评定授官,考试授官,选拔标准 家世门第 演变为学 识才能,选拔模式 地方评论 荐演变为 考试选拔,选拔形式 趋向制度化 且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 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演变趋势,.,9,2 、 监察制度,.,10,1、辩证认识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1)原则:山川形变秦朝至宋朝 犬牙交错元朝至清朝 (2)认识: 按山川形变划分行政区域有地理上的 合理性,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和军事防 御,

6、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割据的现象; 按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可防止地方 军事割据,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区域间 协调平衡发展,但各区域行省有可能出现 无险可守的形势。,.,11,2、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举措),(1)调整中央机构。秦设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北宋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严格掌控地方。秦汉郡县;北宋重文轻武;元朝行省;明朝三司。 (3)注重监察官吏。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按察使。 (4)严肃官吏选拔。秦朝开启官僚政治;汉朝察举;隋唐科举。 (5)加强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儒术;明清文字狱。,.,12,二、古代中国农

7、耕经济,知识线索归纳,1. 古 代 农 业 经 济,模式 与特点,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生产技术,历史地位,小农经济。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饲养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刀耕火种”-“石器 锄耕”-“铁犁牛耕”,演进:原始土地公有奴隶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私有 封建土私有形式:土地国家所有、地 主土地私有、自耕农个体所有。,精工细作,立国之本。封建(农耕)经济中始终 占主导;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直接 关系社会稳定和政权兴衰。,.,13,知识线索归纳,2 、 古 代 手 工 业 经 济,经营形态,主要行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发展特征,官营、私营、家庭,冶金、制瓷、纺织等,原始晚期独

8、立成业;三代官府垄断; 春战时三种主形态;明清雇佣关系。,丝织品、瓷器成为外贸主要商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 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 悠久,影响深远。,.,14,商周:“工商食官”(官控商业)春秋战国: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限制,坊市分区,农产品入市宋元:破坊市分区,纸币出现明清:市镇兴盛,商帮出现,外贸锁国。,秦朝:制定管理“市”的律法 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管理 唐朝:夜市出现,“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元:突破时空限制,市镇广泛兴起,“夜市”繁荣 明清:都市商业区繁荣,3 、 古 代 商 业 经 济,知识线索归纳,商业

9、 发展 概况,“市” 的 发 展,.,15,(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2)实质: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出现(3)特点:少数地区和行业;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4)地位:整个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4 资 本 主 义 萌 芽,知识线索归纳,5 经 济 政 策,.,16,综合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自然经济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导地位,其封闭性和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打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育和成长。 封建传统理学占据

10、统治地位,轻利保守的经商思想的限制。 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丧失海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核心 拓展,.,17,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8,2、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19,3、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特点,(1)活动场所:城市交易农村集贸专业化市镇;固定时间区域打破时空限制。 (2)交易内容:以贩运、交流地区间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奢侈品为主发展为以一般民众所需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灯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的货币为媒介。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

11、业缘组织。,(1)保守性、封闭性;(2)世代相传; (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趋势,发展史观,史观,.,20,5、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地主阶级势力的形成和加强,商人是地主阶级力量的重要来源,繁荣的商业城市成为政权中心。 (2)封建社会中期: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政府财政的增长,商业税收比重加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封建社会后期:冲击并瓦解封建制度,商业活动中出现新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方式萌芽,动摇封建秩序,促使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的勃兴。 (4)商品经济发展促成市民阶级的发展壮大并推动科学文化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12、,21,6、古代手工业区域分布特点及原因,分布特点: 汉代: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唐代:主要集中黄河中下游和运河沿岸 宋代以后:主要集中长江中下游及运河沿岸 原因: 汉代:开发早,是经济重心。 唐代:运河开凿,重心渐次转移,城市发展,江 南开发。 宋代以后:经济政治重心实现转移;商品经济发 展,商业活动频繁; 趋势体现:经济政治重心的变迁转移。,.,22,三、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知识线索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西汉,隋唐,宋朝,明朝,明清,百家 争鸣,春秋,战国,孔子,孟子 荀子,儒学创立,成为显学,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挑战儒学正统的 新思想出现,李 挚 顾炎武 黄

13、宗羲 王夫之,儒学发展到 理学阶段,王守仁,程 颐 程 颢 陆九渊 朱 熹,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动摇,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1 、,.,23,2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知 识 线 索 归 纳,.,24,1、明清时期科技中国滞后西方进步的原因,核 心 要 点 拓 展,.,25,2、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发展特点,(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服务于农耕经济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领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于农耕相关的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科技

14、成就: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核 心 要 点 拓 展,.,26,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突出春秋战国时代巨变: 1、政治上:周王与诸侯全力更迭;争霸兼并战争;变法改革浪潮;从分封到集权趋势;从分裂到统一趋势。 2、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瓦解、小农经济模式的确立。 3、思想上:学术氛围的宽松;政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阶级关系上:阶级对立关系加强(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奴隶主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对立,新兴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士阶层的形成。 5、诸侯国重用士阶层出谋划策。,.,27,宋明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北宋君主集权的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

15、化。 以文治国形成的思考辩论环境。 传统儒学的缺陷,无法解决新问题。 自魏晋以来儒、佛、道不断融合奠定基础。,.,28,宋明理学地位 1、统治者利用成为元明清时代官方哲学思想。 2、传统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理论化的新阶段。 3、强调三纲、压抑人性、日益僵化、阻碍社会进步。 4、强调五常,有利于社会和谐、形成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和传统美德。,.,29,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仁者必然 无私无畏、大智大勇、 襟怀磊落、仁民爱物,社会责任感,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30,理学很陌生,却离

16、我们很近,朱熹:这些商人太缺乏 社会责任感了!,王阳明:这些商人真是没有 良心!,.,31,朱 熹: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陆九渊: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如果敌机来了,该怎么办?,.,32,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专制、理学日益僵化,分析时代背景一般角度 都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33,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核心主张: 1、政治上:发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思想上:反对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34,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评价: 1、反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2、倡导工商皆本,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